出生于遵化一個小山村,靠挖藥材上了小學,借錢完成大學學業,憑借著夢想和一腔熱血,1995年登上“全國香菇生產研討會”的講臺作報告,從此成為業內名人……如今,68歲的趙建榮每年都要被國家級會議邀請作幾次技術報告,成為食用菌界不折不扣的“大咖”。
年輕時,趙建榮響應“機關干部下鄉”,在人民公社當上了民政助理。由于真心實意為農民辦事,事跡突出,32歲那年,他被調至東陵滿族鄉政府,成為當時遵化最年輕的鄉長。到任一年,他籌措資金建橋修路,徹底解決了鄉內雨季互不通行的歷史問題。心系村民的他,一直想著如何才能帶領大家致富,真正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1994年,全國抓“兩高一優”農業,趙建榮從這里看到了出路。懷揣著讓村民富起來的夢想,他憑借多年鄉村工作的經驗,積極調研,遞上了一份“利用大棚養蘑菇”的報告,領導相信他的決策能力,批準了這個當時誰都不敢想的香菇種植項目。趙建榮四處搜集國內外信息,又跑到浙江省慶元縣拜中國香菇人工代料栽培發明人吳克甸為師,試驗南方香菇栽培品種。他在企業和26個農戶中試驗栽培,當年每畝大棚效益高達5萬多元。在退休前,他為農民找到了一條快速致富之路。
二十多載香菇栽培之路,其中的艱難困阻,趙建榮記憶猶新。當時,香菇生產在北方是空白,培育出來的蘑菇在市場上推銷,有許多人索要食用不會中毒的保證書。還有些人向他潑冷水:種植這么多,賣不出去怎么辦?他把壓力和質疑都當作前進的動力,遍訪國內食用菌專家,搜集國內食用菌書籍,訂閱了所有的食用菌刊物。他啃理論、學技術、搞實驗、攻難關,與大棚形影不離。此外,他還研究建筑學、微生物學、氣象學、昆蟲學、發酵學,鉆研營銷、加工和控制論等,并撰寫論文、編寫教材,親自跑市場、談業務,培養營銷隊伍……
趙建榮全身心鉆到了食用菌產業中,不管多忙,種植戶一個求助電話,他都隨叫隨到。每一個新上的大棚,都有趙建榮的足跡。在他的精心培植下,遵化市食用菌品種已有香菇、白靈菇、雙孢菇、平菇、北蟲草等十個品種。他研究的17個科研成果囊括了主栽品種食用菌各關鍵環節的技術要點,形成了完整的標準化技術體系,保證了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使產量和質量不斷提高。20余年來,遵化地區食用菌產業畝經濟效益每年達3萬至5萬元,最高年份可達10萬元以上。
趙建榮被評為“全國食用菌先進科技人才”“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河北省科技創新人才”“唐山市勞動模范”等。遵化市也被命名為“中國香菇之鄉”和“全國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示范縣”等。退休后,為了讓菇農有更多的銷售渠道,也為自己晚年增添生活樂趣,仍難舍食用菌業的趙建榮成立了自己的菌業公司,開發了口味佳、滿意度高的香菇醬產品,將自己的夢想在食用菌行業繼續下去,帶領菇農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