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縣地處長白山林海,森林覆蓋率達87.5%。幅員面積9016平方公里,是吉林省區域面積第二大縣。多年來,由于山多地少、無霜期短、積溫低,農業發展局限性大,農民增收步伐緩慢,僅靠傳統農業生產脫貧十分艱難。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汪清縣從客觀實際出發,依托豐富的林業資源和良好的群眾基礎,將黑木耳作為產業脫貧的突破口,從積極探索黑木耳人工栽培,到引導農戶全面推廣,再到實現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打造出了“閉合型”黑木耳產業鏈條,使廣大農村群眾逐步走上了脫貧“掘金”致富之路。
一、堅持變中求新,培育精準脫貧“黑金產業”
汪清縣種植黑木耳的歷史由來已久。1995年,汪清縣被國務院命名為“木耳之鄉”,2001年成功舉辦了“中國首屆汪清黑木耳節”,2005年以來,先后被評為“全省黑木耳綠色食品基地”“全國黑木耳栽培標準化示范區”“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主產基地縣”“全國食(藥)用菌行業優秀基地縣”和“國家級出口食用菌質量安全示范區”,2016年獲得農業部地理標志認證,省市監局批復將“全省黑木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設在汪清。
經過多年的產業發展實踐,汪清縣逐步確立了“建設基地、培育龍頭、擴大規模、輻射帶動”的發展思路,積極推進產業轉型發展,實現了從“V型朵狀生產到小孔單片生產”、從“農戶單獨生產到組織化社會化生產”、從“平地生產到立體吊袋生產”等多種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的轉變,黑木耳產業從小到大,實現了不斷的跨越式發展,并初步形成了“物流、人流、信息流”,“生產、銷售、加工、廢棄物處理”一體的黑木耳循環發展模式,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黑金產業”,成為汪清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路徑和“制勝法寶”。
按照“縣做標準、村抓生產”思路,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汪清縣黑木耳生產規模已經達到6.5億袋,產量達4.5萬噸,產值34億元。2017年,全縣日產3萬袋以上菌包廠發展到34個。3月1日,汪清縣代表吉林省參加了全國扶貧產業經驗交流會,并做了黑木耳產業發展的經驗介紹。2018年新建菌包廠16個,總數已達到50個。目前,全縣9個鄉鎮中黑木耳專業鎮達到5個,200個行政村中專業村116個,其中百萬袋以上村69個,隨處可見的菌包已成為農村貧困群眾精準脫貧的“致富包”。專業生產大鎮——天橋嶺鎮被列為省級“特色產業示范鎮”,并成功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行列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名單。
二、突出基地示范,帶動引領貧困戶脫貧致富
幾年來,汪清縣統籌項目資金陸續建設了“桃源小木耳示范基地”等45個標準化示范基地,每個基地都設有專職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實行統一制種、統一菌包、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五統一”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模式,為新技術示范推廣和大面積標準化生產普及創造了有利條件,既提高了產能,又降低了成本,各基地產量已占全縣總產量的30%以上。
在眾多的基地示范帶動下,全縣農村單戶平均生產規模從原來的幾百袋發展到目前的3萬袋,從事黑木耳相關產業的農民達到3萬人,占有勞動能力和半勞動能力總人口的52.6%。通過發展黑木耳產業,使廣大農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實惠。
三、推動機制創新,給農戶發展生產提供保障
在生產經營模式方面,采取龍頭企業帶動、扶貧資金與企業合作經營、村集體自主經營、農村致富帶頭人和經紀人承租、農戶自我生產加工等多種模式,強化“龍頭企業+基地+市場+農戶”的組織模式,將貧困戶、貧困村融入產業鏈條,既帶動村民積極參與生產經營,又通過分紅有效增加了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收入。在扶貧資金投入方面,選擇信譽高、效益好的企業或合作社,在提供充足抵押保證前提下投入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的股權予以量化,年末分紅,使貧困戶得到持續穩定的收益。例如天橋嶺鎮東新村將130萬元扶貧資金入股裕康菌業合作社,占股43.3%,每年可分紅28萬元,按照貧困戶的類型采取不同的分配形式,僅此一項貧困戶每年人均可增加收入1350元,并保持了穩定收入渠道。同時,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創新采取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土地收益權質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為農戶提供充足的生產資金。在構建土地流轉機制方面,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轉,實現了集中連片生產,進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在風險防范方面,汪清縣在吉林省率先開展了黑木耳政策性保險業務,由政府補貼20%的保費,積極推進安華農業保險有限公司開展黑木耳產業保險業務,有效降低了種植農戶的生產風險。在特色品牌打造方面,全力培育特色品牌,先后打造出“丹華”“吉綠源”2個中國“馳名商標”和“春利來”“山里友”2個吉林省名牌,有效提高了企業競爭力和產品知名度。
四、強化科技引領,讓農戶的“致富夢”插上翅膀
依托中國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延邊農科院等域內外科研機構技術優勢,強化戰略合作,深化科技攻關,細化技術指導。建立了李玉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引進“玉木耳新品種”,2016年試驗生產20萬袋;利用延邊農科院和“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延吉綜合試驗站”,開展了“黑木耳周年生產技術”“無根單片栽培示范技術”“基質替代料技術”“新基質專業品種及配套試驗示范”“黑木耳優良品質精準化生產技術集成示范”等新技術;創建了吉冠食用菌研究所,成功研發出3個汪清自有新菌種;位于汪清縣天橋嶺鎮的延邊源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開發出全國最先進的菌絲培養和栽培技術,小孔出耳、液體菌種、吊袋木耳、棚架晾曬等行業領先技術已在天橋嶺鎮示范成功并逐步得到推廣。
按照“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廣機制,通過示范帶動,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覆蓋率。定期組織州內專家和國家體系崗位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和講座,將黑木耳新技術、新品種送到千家萬戶、田間地頭,每年培訓、指導耳農數萬人次,同時也造就了行走在村屯的大批“土專家”和“行家里手”。另外,還組織技術人員制定了《無公害黑木耳標準化生產規程》和《黑木耳高產生產技術》等技術規范,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黑木耳生產技術推廣和權威技術指導,嚴格實行生產流程可追溯管理,連續五年全優通過農業部檢測中心質量抽檢,為全州及周邊地區發展黑木耳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五、加快產業融合,讓耳農的“掘金”路越走越寬廣
積極培育龍頭企業。積極幫助企業爭取政策扶持資金,加快技術改造升級,擴大生產規模。幾年來,扶持壯大了延邊源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汪清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13戶,其中省州級黑木耳加工企業6戶,菌包生產企業7戶,菌包代加工場發展到160個,同時成立黑木耳協會7個,合作社95個,年加工菌包達3億袋。
加快黑木耳第三產業發展。牢固樹立“抓產業先抓市場,抓生產先抓流通”的理念,建成了占地9613平方米、可容納業主100戶的天成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實現了產品銷售“線上線下”、物流與信息流的有機結合,交易范圍面向國內各省市地區,輻射韓國、日本、俄羅斯、朝鮮等東北亞地區。市場黑木耳年交易量1.5萬噸、交易額達9億元,僅2016年交易量就達5萬噸,年交易額30億元。縣內黑木耳合作社、協會等組織遍布鄉村,經紀人隊伍常年活躍于各鄉村,為農民銷售和菌用物資采購牽線搭橋,依靠各類經濟組織體,促進了信息的交流,最大限度保證了貧困種植戶的利益。
六、實現綠色發展,打造閉合式循環產業鏈
隨著“國有天然林禁伐制度”的實施,黑木耳產業發展面臨著較大的挑戰。汪清縣窮則思變,創新求生,積極探索黑木耳產業持續穩定的綠色發展途徑。一是從俄羅斯進口木料保證生產原料供應,同時積極開展新基質代替木料研究,積極尋求新材料,利用秸稈、玉米芯、果樹枝條、稻糠等農業生產廢棄物進行適應性品種生產試驗,已取得預期效果,降低了對木材資源的依賴度。二是變廢為寶,將黑木耳廢菌袋循環利用。汪清縣凱迪發電廠對其回收做燃料,年處理廢菌袋2萬噸;設立小型塑料顆粒廠對廢菌袋回收進行壓縮木炭和塑料顆粒加工,年處理廢菌袋5萬噸,由鄉鎮村屯集中統一堆放用于生活燃料或是還田,年處理廢菌袋8萬噸;2017年,引進上海環墾和北京三聚兩家企業到汪清縣建設生物菌肥廠,使全縣廢棄菌袋的總體回收利用率達到95%以上。
經過不懈的努力,汪清縣已經形成了集菌種研發、菌包生產、基地建設、產品加工、物流配貨、廢棄料治理等為一體的生態循環產業鏈。不僅消除了產區環境污染,更有效帶動了當地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