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桂森教授是廊坊職業技術學院一名退休教師,中國北方食用菌知名專家。從教近40年間,他致力于食用菌研究,用食用菌幫農民打開了脫貧的大門,他十余年扎根在山區生產一線,奮戰在脫貧攻堅前沿,始終不渝地用食用菌幫助農民打開了脫貧的大門。他總結多年經驗,提出了食用菌產業“六位一體”、“六統一分”的精準扶貧發展模式,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認可,并在全省推廣。侯桂森先后榮獲河北省優秀教師、廊坊市勞動模范、河北省先進工作者、“最美河北人”等榮譽稱號。
言傳身教:他是學生的好老師
40年間,他與蘑菇為伴,三尺講臺和田間地頭浸潤著他的心血和汗水。他一改“黑板上種莊稼、教室里養蘑菇”的授課方法,他把課堂搬到田間大棚,把學生帶到食用菌基地,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懂、記得牢、用得活,真正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他指導學生成立食用菌興趣小組,把專業實踐和業余活動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邊做邊教、邊學邊做的新路。多年來他悄悄資助著多名貧困生,為他們爭取勤工助學崗位。“讓孩子上學不圖別的,就圖他能跟您學點真東西,把孩子交給您俺放心。”在家長心里,他德才兼備,是個值得托付的人。每年都會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慕名找到他。
甘于付出:他是農民的好朋友
1992年至1994年,侯桂森被公派到羅馬尼亞交流食用菌栽培技術、開發科研成果。這是我國首次將食用菌技術推廣到國外,填補了中國在國外種菇的空白??吹绞秤镁拇蠛冒l展前景,他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著手在廊坊市的農村中進行技術推廣。數不清在蘑菇棚里熬了多少日夜,說不清指導技術時吃了多少苦,更算不清試種過程中失敗了多少次……通過多年努力,他在全市總計推廣食用菌種植面積2萬多畝,為十幾個鄉鎮、四十多個村街、上萬名農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使每戶年均增收8千至1萬元。
家鄉富了不算富,如何把技術推廣到全國更廣大的農村,讓食用菌技術惠及更多農民,成了他的心結。2004年,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政府輾轉找到他,聘請他為農村科技協調員。他結合食用菌喜陰耐濕的特性,開始了林菌間作種植模式實驗,在6萬多畝林間閑置土地上種起了蘑菇,通過“以下補上、以短補長”,形成了經濟、生態、社會“三效合一”的循環經濟模式。他的精湛技術像一條金線,把政府、企業、學校、農戶串成一個整體,實現了食用菌種植產業化。政府主導提供政策支持,企業注入資金收獲社會與經濟效益,學校提供技術獲得實習實訓基地,農戶種植蘑菇增收致富,真是一項技術致富一方百姓,一個項目帶動一方特色產業。幾年來,這項技術使永樂店的農民增加收入上億元。2012年,該村蘑菇種植項目被確定為世界第十八屆食用菌大會觀摩項目。
穿上西裝就是教授,走進地頭兒就是農民!聽說永樂店請到了一位真正的專家,全國各地的考察團紛至沓來。如今,天津、河南、山東、重慶、黑龍江、新疆等地開始發展自己的種植基地,他的技術也引起了省微生物研究所的重視,與學院建立了長期合作開發關系。40多年來,他的足跡遍及16個?。▍^、市)1500多個村,免費開展技術培訓5300多場次,培訓農民17萬人,農民們親切地稱他為“俺們村的侯老師”。
技術扶貧:他是大山百姓的貼心人
多年來,侯桂森教授為十余萬貧困山區農民免費培訓3000多場,促進增收近億元,真正實現了“一項技術富裕一方農民”。淶源、淶水、張北、易縣、阜平、獻縣,無論是太行山老區,還是貧困落后地區都傾注了他大量心血和汗水。
在阜平縣,剛開始種植食用菌菇,菇農們面對復雜的種植方法也遇到過很多難題,侯桂森就手把手教菇農怎么種植食用菌,從怎么擺菌棒,怎么注水,到怎么疏苗,何時采摘養菌,生怕在養菌過程中出現問題,影響到下一茬出菇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成功種植的第一批香菇走向市場,農戶們錢袋子鼓了,心里也樂開了花,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食用菌的種植隊伍,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大道。在侯教授和其他專家的帶領下,阜平縣成立了天生橋千畝現代食用菌產業核心區,這是一個集現代食用菌技術引進研發展示區、使用先進設施設備高效栽培示范區、產出優質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樣板區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核心區,為阜平縣農民脫貧致富又開出一條新路。“收成這么好,心里別提多高興了,多虧了侯教授!我們對他都是特別感激的!”
阜平縣種植食用菌脫貧效果明顯,侯桂森心中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太行山脈這邊有很多貧困縣,將來我們要打造一個產業帶,把那些老的菇區進行上檔升級改造,開拓更多適合發展食用菌的貧困地區,運用培植龍頭企業跟政府合作聯合推進的模式,實現精準扶貧,讓河北省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再升一個臺階。”侯桂森說,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把最新技術和種植模式都引進河北省能夠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的貧困地區,幫助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在大山深處,他成了當地老百姓最尊敬的人,最親近的人。所到之處,侯教授、侯老師,每一聲稱呼里都透著一種鄉親們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