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過學生也到各地做過指導,但要說最難忘的,肯定是退休后到阜平從零開始發展食用菌產業”。2015年9月,剛從廊坊技術職業學院退休不過一年的侯桂森受聘成為阜平縣食用菌發展專家組組長。對他來說,比起以往的經歷,這份邀請背后的擔子要重不少。不僅是從零開始發展產業,還關乎到上萬戶貧困戶的收入。經過5年發展,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已覆蓋該縣13個鄉鎮140個行政村,群眾增收2.55億元。昨天上午,侯桂森來到北京參加了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作為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組長,他也榮獲了創新獎。
從學員到教師再到專家,侯桂森幾乎與食用菌產業打了一輩子交道。他也曾到國內外不少地方指導過技術和產業發展。但要挑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地方,大概也只有曾經的國家級扶貧縣——河北省阜平縣。
“2015年9月28日,阜平縣召開食用菌大會。會上成立了專家組,我是其中一員。當時,我剛剛從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退休一年。阜平是革命老區,以前就聽過很多的革命故事,而且食用菌也是我的專業范疇,我希望用自己的一些力量能幫到他們。”說起到阜平縣參加扶貧,侯桂森坦言,當時幾乎沒有猶豫就立馬答應了下來。
河北省阜平縣地處太行山深處,曾是我國國家級貧困縣。2014年初建檔立卡時,共有44415戶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達到54.37%。由于山地地形,縣內的可用耕地面積很少,產業一直沒能發展起來。
阜平縣的食用菌產業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在侯桂森看來,阜平縣氣候溫涼、晝夜溫差大,而且果樹、林木資源十分豐富,很適合食用菌的生長。加上我國南北方食用菌上市的時間差別,市場需求也是存在的。如果這項產業能夠落地并不斷發展,群眾脫貧增收并不是一件難事。
但用侯桂森的話說,食用菌落地阜平縣,最難的就是剛開始的時候。在食用菌被確定為扶貧產業前,阜平縣也曾大力發展過種植、養殖業幫助村民增收,但最終效果并不好。“吃過虧”的村民聽說又要搞新動作,心里也是直犯嘀咕。
“有些老百姓都沒有吃過食用菌,跟他們提種植,肯定更難接受。他們有疑慮,其實非常能理解”。侯桂森告訴記者。
至于解決方式,只有挨家挨戶進行溝通。建設一個食用菌大棚至少要4萬到6萬元,對于這樣的成本,當地村民只能貸款。侯桂森記得,當時有些村民還出現過“前腳答應建棚,一聽貸款就馬上放棄”的情況。在與阜平縣有關部門溝通后,最終決定縣里和龍頭企業統一建棚。村民買菌棒進行生產,僅負責管理,這樣負擔小,收益高,村民更能接受。
截至目前,阜平縣食用菌種植規模已達2萬畝,覆蓋全縣13個鄉鎮140個行政村26000戶。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11157戶。而除了發展種植外,侯桂森也與專家組把當地產業發展的重心放在了產業鏈完善上。最明顯的就是菌棒技術的研究和工廠搭建。
侯桂森表示,食用菌菌棒生產是一項典型的技術密集型工作,前后至少有幾十道工序。但各地由于發展模式限制,很多還是一家一戶自己生產,生產設施也相對簡陋,容易出現重復性投資。由于技術要求高生產環節多,稍有不慎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造成虧本損失慘重。
“一定要建設現代菌棒生產廠,通過引進近年來各地菌棒生產的最新成果和技術,由當地龍頭企業進行生產,這樣村民不用自己生產菌棒,到公司訂購就可以得到質優價廉的菌棒。在技術上,我們也將菌棒滅菌的工藝改為高壓,滅菌時間能夠縮短一倍,還能節省能源消耗,給整個產業打下循環基礎。”據侯桂森介紹,這樣的規模化生產園區在阜平縣內目前已有98個,每年栽培以香菇、黑木耳為主的各類食用菌棒,產量超過7500萬棒。
2020年2月,河北省政府正式公布阜平縣脫貧摘帽,而阜平縣食用菌產業也入選了2019年全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作為產業發展的推動者,侯桂森也獲得了2020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侯桂森告訴記者,在30多年的教書生涯里,比起教室,自己更喜歡把課堂搬到田間和大棚。他覺得農業的教學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技術帶到未來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