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兩輛……”每天清晨,家住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龍田鎮胡家村的黃俊珍,都會教2歲的小孫女數一數門前過往的車輛。
黃俊珍記得40年前,剛嫁到胡家村時,村里只有一條扁擔寬的“毛毛路”通往鎮上,步行一個來回要花上5個多小時,大部分村民吃水靠挑、生病靠扛。
“40多戶人家30多戶有摩托車,10多戶買了小轎車。”黃俊珍用手指著鄰居家院子里停放的白色小轎車說,春節期間村里經常堵車。
黃俊珍告訴記者,目前兩個兒子都已大學畢業找到了工作,自己在家負責幫忙帶孫子頤養天年,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甜潤。
走進岑鞏縣各個鄉鎮,只見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一棟棟新式別墅在鄉間拔地而起,農村文化廣場、休閑亭隨處可見,電視、洗衣機、空調等家電“飛入”尋常百姓家,部分村民家里還添置了小轎車、工程車。
“我發展種桑養蠶,全年保守估算增收20萬元(人民幣,下同)應該沒有問題。”岑鞏縣天星鄉天星村陶家莊組種桑養蠶大戶鄭宗林說。
從肩挑牛犁到現代山地高效生態農業,從“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到“村村通”“組組通”,貴州農業農村全面發展。
農業快速發展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1978年到2017年,貴州全省農民收入由109.3元增加到8869元,增長80.1倍。2018年,貴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10.3%的增速位居中國第一。
“土地流轉給了村里種植食用菌,還可以在基地打工掙錢,既能照顧到家里又有工資收入。”家住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敖寨鄉中華山村的姜菊蘭,細數著該村千畝食用菌基地給自己帶來的變化。
中華山村曾是萬山區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農業技術落后,生產力低下,村民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外出務工以外,基本上都是守著一畝三分地維持生活。
2014年,中華山村探索“村兩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組建了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種植食用菌,并不斷完善產品深加工和精包裝,建立起了“產銷對接機制”,產品遠銷江蘇、湖南、湖北等地。
目前,中華山村擁有省級高效農業示范園區1個、集體經濟暨精準扶貧示范點1個、食用菌企業6家、專業合作社6家,總占地面積1200余畝,年產菌棒達2000萬棒,年銷售額達7000多萬元,利潤有1500多萬元,直接帶動300余人就業,間接帶動1000余人就業。
2018年,貴州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五大經濟作物由2017年的3016個增加到4208個,增長39.5%,全年實現148萬貧困人口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