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夏邑縣夏秋糧產量常年保持“雙十億”。但糧食大縣的定位,也要求夏邑縣在產業發展與糧食種植間尋求平衡點。在“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的戰略定位中,夏邑縣培育出一條食用菌產業新出路,讓草菇與雙孢菇成為享譽全國的新名片。
12月9日,記者在夏邑縣食用菌種植大棚看到,一排排、一層層雙孢菇銀裝素裹,等待采摘。菇農們提著沉甸甸的蘑菇,臉上綻放出幸福之花。
“星火”燎原夏邑食用菌產業
車站鎮程大莊村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并非種植蔬菜的塑料大棚,而是由磚混結構組成,每50厘米就有一處“十字窗”,利于大棚的透氣。走進大棚,能明顯感覺到空氣的潮熱,室內整齊地擺放著7層的蘑菇架,雙孢菇齊刷刷站立在架上,菇農細心地用裁刀一一收割,然后送到收購站。
在這個擁有640戶村民的村莊中,有480戶村民在從事食用菌種植產業,村里共有426座食用菌種植大棚,遍地開花的大棚也成為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按照每座大棚5萬到7萬元的利潤,全村產值至少超過2000萬元。”程大莊村黨支部書記扈戰軍說。
程大莊村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是夏邑縣食用菌產業的發端與縮影,人們戲稱程大莊村為夏邑食用菌第一村。據了解,1998年前后,該村村民程丕七在福建打工,并將蘑菇種植技術帶回老家,這一把小“火種”很快在夏邑燎原,2008年前后,程大莊村就有了1300多座食用菌大棚。
在夏邑縣車站鎮魏樓村的公路邊上,有一座占地僅3畝的小加工廠,廠房的門邊寫著“匯豐菇業”四個大字,廠子里上百人忙忙碌碌,這是該村黨員魏明禮的“家”,是一家從事農副產品加工的工廠。“就是這么一個小工廠,實現了年營業額超500萬元,帶動周邊近10個村、上百名勞動力在此就業,在工廠就業的貧困戶有30余戶。”車站鎮黨委書記蔣東奇說。
短短20年,夏邑抓住其中的產業機遇,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貸款、補貼、完善產業鏈上下游等形式,讓食用菌產業生態趨于完善,雙孢菇與草菇也成為夏邑縣一張新的農業名片。
構建立體高效食用菌基地
“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河南省藍天食用菌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慶勛認為,食用菌產業的四大特征,可以說與夏邑農業大縣的稟賦得到有機結合,這也是夏邑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的內生動力。
與一般蘑菇培養基由木屑等組成不同,夏邑縣選擇的草菇與雙孢菇的培養基由牛糞、麥秸稈和稻草等摻和而成,這些昔日種植、養殖后的“廢料”搖身一變,成為夏邑食用菌產業的“香餑餑”。在藍天食用菌產業園入口的倉庫處,一包包印有植物栽培土字樣的編織袋正準備裝車運輸。食用菌種植后的廢菌渣,其實是很好的花卉肥料,可以打包成為植物栽培土,50斤/包的栽培土也能賣數十元。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夏邑縣的食用菌產業也在向科技化、精細化方向轉變。為了提高種植效率,夏邑縣程鑫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對種植大棚進行了迭代更新。“今后,大棚溫度、濕度等數據實時發送到我的手機上,輕輕一點,就可以進行遠程操作。”該合作社理事長程鑫告訴記者,更為省力的是,新的蘑菇架可以自動上、卸培養土,減少了對人工的依賴,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過精細化的管理,夏邑縣蘑菇也實現了市場價格的優化。“以前蘑菇都擠在一個時間段上市,供大于求,價格沒有優勢,現在靠科學技術和自動化設備,蘑菇上市時間可以錯開,通過調劑供求來獲得更好的收益。”程鑫說。
食用菌成為夏邑支柱產業
“要想富,種蘑菇;要想富得快,多把大棚蓋;一年一個棚,蓋起樓兩層。”當地流傳的順口溜,也成為百姓的致富訣。
看到了種植食用菌的前景,一些貧困戶想要種植食用菌卻沒有錢修建種植大棚,夏邑縣也積極引導當地食用菌產業園與貧困戶形成利益共同體的方式,實現了利益共享、合作共贏。
夏邑縣通過靈活的模式,調動了村民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迅速擴大了種植面積、提高了種植產量,讓貧困戶脫貧有道、讓村民致富有門,從而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目前,夏邑縣各類食用菌加工、采購企業達50家,專業合作社16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有5家出口企業通過了檢驗檢疫注冊備案。值得一提的是,河南金之榮食品工業公司通過了美國FDA官方認證,生產的食用菌罐頭出口到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公司當時之所以來到這里投資建廠,就是因為這里優質的食用菌生產基地。”河南金之榮食品工業公司副總經理魏英翔告訴記者,“我們將商標注冊成‘菇邑兒’,就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夏邑產好蘑菇。”
“據統計,全縣有食用菌大棚1萬余座,涉及車站、郭莊11個鄉鎮,食用菌生產的菇農達到兩萬余人,涉及經銷加工的有2000余人。全年草菇、雙孢菇產量達到15萬噸,產值16億元,成為夏邑農業支柱產業,食用菌圓了夏邑富民夢。”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彥啟告訴記者,眼下,夏邑縣正在積極申報省級農業產業園,項目資金達到3000余萬元,將撬動社會資本16億元,打造生產、加工、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為一體的電子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