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菏澤成武縣有一處雙孢菇種植基地,令人驚訝的是,種植基地的負責人不是印象中的“農村大伯”,而是一位腳蹬高跟鞋的“都市麗人”。從2014年接觸金針菇,到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了25個雙孢菇棚,短短6年時間,她不但完成了一位都市白領到職業種菇人的大轉變,還帶領著鄉親們就業致富,她就是劉桂琳。
來到位于成武縣伯樂集鎮的菇之林雙孢菇種植基地,雪白的雙孢菇正爭先恐后的鉆出菌土,鼓鼓的頭兒,細細的桿兒,看上去“萌”極了。菇之林雙孢菇種植基地的負責人劉桂琳穿著一身紅衣,腳踩高跟鞋,一副干練模樣。劉桂琳向記者介紹道,采摘成熟了的雙孢菇,只需握住雙孢菇的頭兒,輕輕一扭,白白胖胖地雙孢菇便脫離了菌土,“一點都不費力”。
“與食用菌結緣純屬巧合,因為我很愛吃金針菇,我妹妹就說,你那么愛吃金針菇怎么不自己種去啊?聽著有意,之后我就開始研究種植金針菇相關資料,并外出學習種植技術。”劉桂琳爽朗地笑著說,2014年,在青島的高端寫字樓里上班的她,因父母突發疾病,想留在父母身邊照應,便辭職返鄉創業,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項目,在妹妹的一句玩笑下,她開始上網搜集了金針菇種植的基本資料,去濟寧學習技術。
“最初創業的那段時間,真是太苦了,沒有人支持我,村里人議論紛紛,放著大城市的工作不要,竟拿起鋤頭要種金針菇。”劉桂琳回憶道,好在父親看著她勁頭足,將家里的一片樹林給了她。得到父親鼓勵后,她的干勁更足了。“賣了樹后,就要填樹坑,沒錢請人做,就自己來。我用板車、鐵鍬一車車拉土,一鍬鍬平坑,早出晚歸,手上起了泡,再變成了繭,鉆心的疼,也沒阻擋住我,足足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地終于整平了,我也瘦了50斤。”劉桂琳說,地基整平后,接著開始搭棚,半個月時間,姐妹倆終于將棚建起來了。“那時候,也不覺得累,腦子里就只有一個念頭,干就完了!憋著一口氣,一定要把金針菇種出來!”劉桂琳堅定地說。此后,劉桂琳更是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菇棚里,從開始備料、消毒、發酵、接種、安棚、上架,特別是出菇后,上水、采菇、剪菇,一系列繁瑣而細致的工作需要白天、黑夜連續奮戰。緊跟市場形勢 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功夫不負苦心人,三個月后的第一次采摘,大棚外面圍滿了來看熱鬧的村民,看著那一簇簇長勢喜人的金針菇,村民們的議論都變成了贊美,說人家大學生讀了書就是厲害,能種出金針菇。”劉桂琳充滿了成就感。
村民們見到劉桂琳真的能種出金針菇并且收益頗豐后,便來向她學習技術,跟著種植金針菇。“村民們一起種植能擴大規模,更方便打開銷路,另一方面也能解決村里剩余勞動力,何樂而不為呢?”劉桂琳說,在她的帶領下,成立了成武縣志宇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大棚迅速擴展到50多個,直接帶動500多工人就業,月工資平均3000多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工廠化金針菇的種植數量大增,市場逐漸飽和,眼看村民的收入受影響,劉桂琳心急如焚,又開始四處調研市場,尋求轉機。“四處考察后,我發現雙孢菇市場的良好態勢,2018年,便帶著30位村民去河南考察雙孢菇種植技術,回來后投資300多萬,建成了25個雙孢菇大棚。”劉桂琳說,并高新聘請了技術員,新增了300多人再就業,成功注冊了“齊魯菇之林”商標,在食用菌行業她和鄉親們攜手又開啟了新的征程。“現在我專門負責跑銷售,把銷路打開的再大一點,解決種植戶們的后顧之憂。再將雙孢菇種植基地發展成產業園,讓更多的鄉親們參與進來,共同致富。”劉桂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