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中撐起雙孢菇“半邊天”
(右二為王獻珍)
淮南農場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境內,是標準的城郊型農場。1991年,“墾二代”王獻珍正式成為一名農場職工,工作崗位就是承種20畝農田。
2006年,淮南農場根據自身區位特點和資源優勢,出臺了鼓勵職工種蔬菜、栽葡萄、養蘑菇特色產業的優惠政策。一次偶然的機會,王獻珍在和一名來農場奶牛場拉運牛糞的外地客商攀談時,敏銳地看到了種植雙孢菇的光明前景,并立即付諸行動。她擬定了成立雙孢菇合作社從事規模化生產的規劃和方案,農場黨委經過市場調查,決定支持王獻珍發展雙孢菇,并帶著她和一幫“敢吃螃蟹”的職工前往山東、河南等地考察,回來后就落實土地并一次性投資50多萬元解決了蘑菇基地的水、電、路等配套設施。
有了場黨委的重視和廣大種植戶的支持,王獻珍當上了合作社負責人。她四處籌錢,帶頭自建了4棟全磚結構大棚,吃住在菇棚,邊抓生產邊鉆研,很快掌握了蘑菇生產中的技術要領,合作社有聲有色地辦起來了。
辛苦了一年,蘑菇即將上市,卻無一位客戶上門洽談。眼看著一棚一棚鮮嫩欲滴的蘑菇走不出大棚、進不了市場,又無冷藏庫房,王獻珍立即帶人連天加夜往返合肥、蚌埠等周邊市場推銷雙孢菇,結果五毛錢一斤還是沒人要,沒有深加工技術,代加工腌制產品積壓了幾百砘,賣不到錢,職工們不愿再額外花錢雇人采摘不斷長出的蘑菇,王獻珍只能眼睜地看著蘑菇整筐整筐地被倒掉。
王獻珍接受了失敗,但沒有認輸。“牛勁”沒減的王獻珍把眼光投向了全國市場,她帶著伙伴們到全國各地蘑菇市場考察,發現蘑菇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特別緊俏,甚至缺貨。原來小小的蘑菇不是沒有人要,而是沒找到對路的目標市場。她和同伴們在各大市場與經銷商反復細致地洽談交流,摸清了蘑菇的產品標準、各大市場的需求、市場交易的規律,為淮南蘑菇走向全國奠定了基礎。
2011年,正當王獻珍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由于淮南市“東進南擴”城市戰略發展需要,王獻珍的蘑菇基地被征遷。農場領導聞訊后及時出面,經過反復溝通多方協調,最終為王獻珍的合作社在上窯鎮流轉到200畝土地。場黨委還積極與郵政銀行協調,成功為每戶職工爭取到10萬元創業貼息貸款,加上拆遷補償款初步解決了合作社二次創業啟動資金問題。
貧困中伸出援助之手
在獲得政策支持之后,王獻珍投資110多萬元率先在新基地上新建14棟全磚結構大棚和一條蘑菇倉儲、烘干、罐頭加工生產線。她除了以合作社為平臺帶領74名農場職工共同打拼外,還招用大通區上窯鎮張郢村周邊200多名農村勞動力到蘑菇基地參加生產、采摘、加工等勞動。通過技術輻射,周邊鄉鎮農民也掀起了種植
食用菌的熱潮。
王獻珍的合作社目前生產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年處理秸稈5000噸,干牛糞5000噸,運用蘑菇生產后的廢料生產有機肥2萬余噸,年產雙孢菇400多萬公斤,年產值4100多萬元,純利潤達400多萬元,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王獻珍每天都要抽出時間,走進周邊農村的300多個大棚,為200多個種植戶作技術指導,為他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并以不低于市場價的價格統一收購蘑菇,不讓村民們承擔風險。現在,入社的村民每個占地不足1畝大棚年均純收入都達到了3萬元。
幾年來,王獻珍正是通過這種“合作社+協會+農戶的模式”讓產業鏈上數以百計的周邊小規模種植戶走上了創業致富和就業務工之路,即使七、八十歲歲的老人到了王獻珍的基地也能輕松地找到事做,當地百姓無不交口稱譽。
“我在這里坐著切蘑菇一點不累,一天還能掙百十元錢,王獻珍就是我們的財神爺呀!” 60多歲的村民方繼蘭逢人就夸“我沒有退休金,來到園區干活,一小時能賺個10塊錢,一月最少掙兩千多,完全能夠養活自己,給孩子們減輕些負擔。”
種植戶趙紅霞大姐說:“誰說咱女子不如男?我們憑自己的雙手,現在一年能掙8到10萬塊錢,干得好的甚至能達到20萬左右,能頂大半個天呢!”
為了讓小戶的菇棚生產不出問題,王獻珍及時了解和掌握第一手信息,發現問題及時幫助解決。難怪村民李大哥逢人便說:“不服不行呀,王獻珍就是個蘑菇專家!”原來有一年,李大哥買的種植雙孢菇原材料石灰被雨淋了,在拌料環節,王獻珍就叮囑他石灰受潮變質,一定要重新更換,否則起不到殺菌作用,但李大哥還是不以為然,當作耳旁風,從而導致發生病害,引起蘑菇大幅減產,損失慘重,事后他為當初沒聽王獻珍的話而后悔不迭。
創新中推出高產技術
王獻珍常說,運澤合作社的發展不能光靠規模,更要靠科技;事業要走的更遠,走的更穩,必須要有技術支撐。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科研院所,她請地方政府出面幫忙,使園區先后與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財經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聯系與合作關系。2015年,淮南市雙孢菇工程研究中心在園區成立,并以王獻珍蘑菇基地為主體,投入科研經費和設備,聘請了以知名蘑菇專家聶凡教授為首的科技研發指導小組,加強對高端食用菌的研發,并制定了《安徽省雙孢菇反季節種植地方標準》,此標準于2013年被淮南市政府評為“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并通過省級驗收。
王獻珍的合作社每年都邀請科研院所的專家前來為廣大種植戶授課,讓大家掌握最新的蘑菇種植技術和食用菌科技知識。王獻珍還帶領大家到外地同行處交流學習,開拓視野。合作社注冊了“菌潤”、“中益”兩個商標,2016年被評為淮南市知名商標,雙孢菇被評為淮南市名牌產品,她的家庭農場被評為“省級示范農庭農場”,蘑菇產業園區也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
“現代農業必須運用現代的手段和先進的理念來發展”這是王獻珍介紹經驗時常說的一句話。
走進王獻珍的菇棚,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攝像監控、噴淋裝置、溫控設施齊全,并且全部接入物聯網,生產全程實現智能管理,大大減少了人工投入和管理成本。基地每年生產的500萬公斤食用菌系列產品中,有40%是通過線上訂單銷售的,足不出戶,指頭一點,小蘑菇就飛到全國各地。同時有10家直營店與合作社直接合作,客戶點擊量不斷飆升,年銷售額300多萬元。此外,王獻珍在“郵樂網”、“中國網庫”專門設立了銷售網店。
2016年,王獻珍又率先在自己的蘑菇基地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覆蓋蘑菇從種植、生長到采摘的全部過程,產品全部添加溯源標簽,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可輕松了解產品生產全程。王獻珍她們還將蘑菇制成盆栽,讓消費者體驗種植、采摘蘑菇的樂趣。
2018年10月30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將開幕。9時30分,當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會場時,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1637名代表起立鼓掌歡迎。作為安徽代表團一員,王獻珍一直銘記著這光榮幸福的時刻,在應邀到淮南市婦聯宣講中國婦女十二大精神時再次表達了一名巾幗創業者的心聲:“總書記親自到會體現了黨中央對婦女工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我要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婦女十二大精神,積極投身巾幗建新功行動,發揮自己的技術和規模優勢,不斷地將周邊小規模種植戶鏈接成可以成行穩致遠“大船”,讓鄉親們輕松種植,安心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