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徐麗)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謝通門縣,藏語意為“一見則喜”。這是一個典型的半農半牧縣,縣域東西部間、高低海拔間、農牧區間自然環境差異大,“十三五”初,這里的貧困發生率高達23%。如何讓當地群眾摘掉貧困帽子,是縣政府和援藏工作隊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黑龍江省的援助下,當地因地制宜實施了以“珠峰一見則喜”品牌為代表的扶貧產業,探索“園區+企業+合作社+農戶”機制,走產業促脫貧的道路。2019年,謝通門縣實現全縣脫貧摘帽。 2017年,日喀則市珠峰一見則喜生物科技示范園區開工建設,探索在謝通門縣生產食用菌。
高寒干燥、沒有經驗,如何才能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食用菌?建成投產以來,園區不斷加強科研技術支撐,攻破技術難關,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培育生產平菇、香菇、金針菇、金耳、銀耳、杏鮑菇等10余種菌菇。
突破技術瓶頸后,為了讓當地群眾受益,園區開始挨家挨戶推廣試種食用菌。在距離園區不到2公里的達那答鄉政府新區易地扶貧搬遷點,31戶人家戶戶都有溫室大棚,種植食用菌。
“2019年4月,從謝通門縣達那答鄉頂嘎村搬遷至此后,我就開始種植食用菌。18平方米的溫室大棚由政府出資1100元統一搭建,菌棒由園區發放,食用菌也由他們收購。過去的1年,家門口溫室大棚里的平菇為我帶來了2000多元的收入。”63歲的頓珠旺姆激動地介紹說。
看到有記者采訪,菇農尼瑪普赤也熱情介紹了起來:“食用菌產業可富民了!在大棚里,每天早中晚都要給菇澆水,每隔1天就能摘1次平菇。去年我為家庭增收了2000元,我丈夫在園區工作,一個月工資有4000元,我從原來下雨天擔心房子漏雨到入住新居,從以前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為生到家門口上班,日子是越來越好了!”
據了解,2020年上半年,園區累計生產各類食用菌700余噸,向當地群眾發放菌棒7萬余包,實現銷售額1565萬元。目前,園區累計實現勞務帶動196人,人均年增收4.2萬元。產業帶動833戶當地群眾參與家庭溫室大棚種植食用菌,實現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經過幾年的探索,園區已成為西藏自治區食用菌生產領域的“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