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大棚里,整齊地堆放著平菇菌包。
秋天是豐收的時節,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玉清湖街道常旗屯村的宋代軍夫婦卻剛開始播種。十余年來,每逢初秋,夫妻倆都在大棚中打理十萬個平菇菌包,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們要忙碌一番,只為新鮮蘑菇在深秋寒冬時能擺上市民的餐桌。
披星戴月準備菌料
宋代軍家的大棚前堆放著的黃色棉花皮和玉米芯,這些都是平菇菌料。再曬上3天,蒙上塑料布發酵,顏色變深。蘑菇的質量和菌料關系很大,菌料濕度達不到,菌子就發不出來。因此,每天重復幾十次,拿鐵锨用力翻動菌料,讓菌料沾水更均。
棉花皮和玉米芯從卸貨到晾曬都需要不少體力。為了能讓效率更高,他和妻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最晚時能忙到夜里12點。
9個大棚里有十萬個菌包
隨后,宋代軍帶領記者來到了平菇種植大棚——菌種棚。棚內羅列著千余個像大白菜一般的白色塑料包。這些就是平菇菌種,一包菌種掰成四塊和著發酵好的菌料一起放到塑料袋里扎好,就算是把菌包做好了。
第二個大棚內是已成型的平菇菌包,約40厘米長,呈橢圓形,為了方便菌絲從袋中長出,塑料袋上都扎了小孔,每三四個菌包交叉摞在一起,密密麻麻地擺滿了整個大棚。
平菇日產量最高達萬斤
宋代軍說,即使菌包扎好,到產菇前的工作依舊復雜繁瑣。菌包過段時間還得再翻一次,把最下面的菌包換到上面。每年翻菌包時他的胳膊都酸痛到抬不起來。快出菌的時候也得從大棚里轉悠,看看有沒有生病長蟲的。在出菇時,9個大棚日產量能達到5000斤,最多時能產萬斤左右。
宋代軍已有10多年的種菇經驗,在當地被稱為“平菇大戶”,他覺得搞食用菌養殖就是這樣,苦盡才能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