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黔東南州臺江縣排羊鄉小江村坪地組高達坡集體公益林場仿野生黑木耳示范基地松樹林下,菌棒整齊排列,黑木耳正在萌發。
田景甲是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的一名副處級干部,在來小江村之前,他原是省科技廳駐劍河幫扶工作隊副隊長,掛任過劍河縣委常委、副縣長,對食用菌產業發展頗為熟悉,因此,在駐扎小江村的半年間,他便結合村里實際情況,復制劍河經驗,為該村引進“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仿野生黑木耳示范種植。
剛開始種植時,村民們在技術上碰到難題,田景甲便積極聯系溝通,尋找專業人員提供無償的技術服務。木耳銷售上遇到困難,他便急中生智,找到菌業公司進行收購;遇到村民田土糾紛,他積極協調解決,堅定村民們脫貧摘帽的決心;擔心貧困群眾“脫貧又返貧”,他便將黑木耳種植首次受益的7成,分配給村里尚未脫貧的貧困戶,此后,再逐步惠及基地所在的其他群眾。
黑木耳種植產業為小江村鋪就一條脫貧致富路,而田景甲和全體村民的辛勞付出,讓小小的黑木耳,開啟了脫貧大“黔”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