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福建省羅源縣百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作為省級、市級、縣級科技特派員,她在2013年福建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在食用菌生產一線堅守8年至今。
返鄉建廠的“菇娘”
福州市羅源縣是中國最大的秀珍菇生產基地,產量全國第一,羅源縣起步鎮則是“中國秀珍菇之鄉”。可以說,全國每七朵秀珍菇就有一朵來自羅源。福建省羅源縣百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百谷農業”)申請了多項專利,過去側重于優化生產線,近年聚焦于海鮮菇深加工技術方面。最近,于艷正在申請一項“工廠化種植海鮮菇的霧化裝置”專利,體現羅源食用菌生產的趨向變化。
于艷還在福建師范大學就讀行政管理學研究生時,就到家鄉羅源縣起步鎮一家剛成立的食用菌企業百谷農業里實習。于艷回顧說,百谷農業是羅源當地唯一生產海鮮菇的食用菌企業,但最初是作坊式生產,人員渙散、車間管理松散、產品品類沒有競爭性。她與團隊從建章立制入手,再到把脈市場,跟蹤高新科技動向,“今天的食用菌種植已經屬于生物科技工程范疇,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更無法倚賴傳統農業經驗。” 于艷向福建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所尋求“智”助,并陸續引進全自動菌包生產線、物聯網監測系統和液體菌種,實現智慧種菇,海鮮菇產量呈幾何量級增長。
菇棚里的“黑科技”
走進百谷農業,大堂一面LED顯示屏與于艷手機同步,可查看46間養菌房及40間菇棚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量等數據信息。于艷告訴記者,過去,菇房管理員工需要一間間庫房巡查,難免出錯。通過物聯網監測,云端數值如有異常,系統會立即發出警報。
“物聯網監測系統能夠自動模擬生長環境,有了這個‘智慧管家’,產量可大幅提升。”于艷說,“手機一鍵實現遠程控制菇房智能空調系統,解放了人力,還能減少我們比較重大的損失。”
記者了解到,百谷農業的菌種車間也有“黑科技”: 液體菌種接種養菌。通過一臺自動振蕩的搖床,菌種在一瓶瓶金黃色的液體培養基中完成了出絲,萌發快、菌點多。再進入不銹鋼罐培養器生物發酵,7天之后出罐時,菌種恰好達到最有活力的狀態。于艷說,液體菌種感染率降低,養菌時間從130天縮短到11天,菌包質量提高,現蕾更均勻,產量直接就上去了。”
據了解,目前,百谷農業日產海鮮菇鮮品10噸,產值從2013年的500萬元激增到2020年3000萬元。于艷表示,預計今年產量可增加三成乃至五成,灰色蟹味菇、鹿茸菇等新菌種也在伺機投產。
幫助百余位姐妹“家門口就業”
2020年8月,百谷農業逆市上揚,升級了菌菇加工車間和分揀車間。訂單暴增,一些人工崗位用工量需求激增,單單是包裝工,就從原來的20余名增加到40名。這也解決了當地的婦女就業問題。
“招募員工時,我們都上門去拜訪,了解情況,對家庭失親失怙的,有殘疾家人要照顧的,尤其予以關注。”于艷說,今天農業技術和市場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但“鄉土”依然是當地最寶貴的情感紐帶,“我們從一開始,就立志于要用農業回饋鄉土。”
“脫貧致富銜接鄉村振興,食用菌產業需要文旅和創意賦彩。”于艷說,“身為一名科技特派員,我愿意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打造鄉村旅游、文化、生態等產業深度融合的智慧農業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