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具有
“短平快”且循環、生態的獨特優勢,是增收致富的
“法寶”,使得食用菌栽培迅速成為四川省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首選項目,成為產業精準扶貧的重要產業。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涼山州木里藏族自治縣地處川、藏、青、甘、滇五?。▍^)結合部,是中國第二大藏族地區,康巴文化核心區,亦是全省扶貧攻堅“四大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團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以來,在“三州”(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開展了高原特色食用菌產業技術集成與科技扶貧示范,通過食用菌新品種選育、菌種擴繁體系建設、栽培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推廣等,帶動當地老百姓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使食用菌產業在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發揮出巨大作用。
一、以項目為載體,彰顯產業精準扶貧作用
針對高原藏族地區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結合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進貧困和民族地區行動計劃”等項目實施,科研人員總結提煉出高原羊肚菌高效栽培技術模式1套,集成高原香菇技術1套,探索出玉米-藏豬-羊肚菌綠色循環高效栽培、羊肚菌和香菇輪作新模式2套,為高原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產業指導,也為高原地區脫貧攻堅探尋出一條產業扶貧路徑。
以項目為依托,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指導康定市三合鄉江壩村楊曉波組建了康定金松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吸引9戶貧困戶加入金松旺合作社,建立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1個,示范種植羊肚菌15畝,發展2萬袋香菇,輻射帶動江壩村、新/老五大寺村、河壩頭村100余戶,種植羊肚菌119畝。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通過“貧困戶技能培養+勞務收入+盈利分紅”機制帶領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金松旺合作社9戶貧困戶勞務所得1.83萬元、盈利分紅7.2萬元,貧困戶項目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2019年,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在阿壩州阿壩縣茸安鄉阿斯玖村建立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1個,示范栽培羊肚菌18畝、香菇1萬袋,輻射帶動種植羊肚菌50余畝,培養貧困戶成為當地食用菌種植技術能手和致富帶頭人,帶領當地村民進行羊肚菌、香菇種植,2019年底,全村已全部脫貧。
據統計,2016-2019年,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高原藏區發展羊肚菌等食用菌產業30000畝以上,實現產值7.5億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精準扶貧中成效顯著。
二、以調研為基礎,貢獻專家科技扶貧智慧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響應省委“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以黃忠乾研究員、姜鄰副研究員為首席專家組成的深度貧困縣科技扶貧萬里行活動食用菌產業技術服務團,重點圍繞高原羊肚菌產業,深入甘孜州康定市、丹巴縣、道孚縣、涼山州昭覺縣等10余鄉(鎮)20余村,開展調研、指導、培訓和人才培養等工作,參與專家175人次,行程10527公里,形成題為《科學發展助脫貧,行穩致遠強三農》的專題調研報告,得到時任省長尹力、副省長堯斯丹的批示,相關工作被《四川經濟日報》、《四川農村日報》、今日頭條等媒體報道25次,瀏覽量累計突破2000余萬,采用邊調研、邊指導、邊培訓的科技幫扶方式,開展食用菌技術集中培訓8次場/次,現場培訓15次,現場觀摩會2次,培訓農戶、食用菌種植戶、基層農技人員和技術骨干等共1000余人/次,培養農村實用技術骨干人才9人、科技示范戶7戶、主導產業村農村實用技術骨干人才4人,指導建立3個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推廣食用菌新品種2個,經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現場測產,示范品種“川羊肚菌6號”畝產達592.5kg,創造出我國羊肚菌新的單產最高紀錄。現今,羊肚菌已扎根于甘孜高原,成為產業扶貧新寵,康定市被授予“中國高原羊肚菌之鄉”。
三、以三區為目標,探索特色產業脫貧道路
食用菌團隊結合“三區人才”科技服務等活動,在廣泛調研分析的基礎上,以羊肚菌大田商業化栽培突破為契機,分別在甘孜州的康定市、瀘定縣、丹巴縣,阿壩州的阿壩縣、九寨溝縣、理縣、茂縣、金川縣,涼山州的木里縣示范種植羊肚菌,喜獲成功,助推羊肚菌先進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當地產業扶貧提供借鑒,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