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市政協四屆二十六次常委會議專題協商香菇產業發展
香菇是隨州優勢、特色、品牌產業。經過40多年發展,隨州香菇已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等金字招牌。近年來,全市香菇標準化、規模化、智能化生產基地超常規發展,香菇出口實現逆勢上揚,總體發展態勢較好。但目前仍存在全國占比不高、品牌不響、科技創新不夠等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弱項短板。
帶著這些問題,隨州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和專家赴省內外開展專題調研,深入香菇生產基地、香菇加工出口企業等實地了解“菇”情。
9月27日,隨州市政協四屆二十六次常委會議舉行“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打造隨州香菇品牌”專題協商會。會議上,市政協有關負責同志和委員代表分別作了主題發言和協商發言,政協委員與相關部門互動交流、共商“菇”事。“隨州香菇”品牌如何叫得更響、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成為市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
“我市香菇產業發展中仍面臨著香菇種植比較效益不高、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鏈條不完善等痛點和難點。”市政協主題發言人在發言中直指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他建議,搶抓政策機遇,積極申報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隨州香菇)項目、“國家級香菇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項目,創建香菇全產業鏈示范園區,扶持壯大一批香菇市場主體,實現標準化生產、產業鏈延伸、市場培育等方面的突破,把香菇產業做成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產業。
“香菇的菌種研發、種植和精深加工等都需要科技研發投入。”委員許景聞在談到強化科技支撐時說到。他建議,在菌種選育、生產上,要以菌種企業為龍頭,提供政策支持,引導菌種企業規范化生產經營、推廣優質高產新品種,把隨州建成全國一流的香菇菌種研發繁育推廣中心。
在產品精深加工上,常委嚴賢濤建議,提升香菇商品化處理能力,改善凈化烘干、分等分級、包裝運輸等設施設備,提升加工工藝水平,提高香菇產品附加值。
如何進一步擦亮隨州香菇品牌,也是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委員謝宏順在發言時說,作為“中國香菇之鄉”,隨州既沒有一個像浙江慶元“香菇小鎮”一樣投資幾十億元的大型香菇產業綜合體,也沒有一條以“香菇”命名的道路(街巷),隨州香菇產業文化可謂是厚而不顯。他建議,加大隨州香菇文化的挖掘力度,結合隨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尤其是炎帝神農故里的農耕文化,對隨州香菇產業溯源,提煉出隨州香菇獨有的文化底蘊。
“隨州香菇”作為全省重點培育的區域公共品牌,目前正處于培育階段,在國內外的名氣還不夠大,出口較多,但國際品牌較少,缺乏一批出口“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針對這些問題,委員們建議創建培育“隨州香菇”國家級品牌,既要規范管理,嚴把隨州香菇品種關、品牌授權關、商標使用關,又要抱團取暖,加大品牌宣傳推廣力度,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提升隨州香菇產品市場占有率,形成“一品多牌”的大品牌效應。
隨州出臺了《關于促進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意見》,“真金白銀”滿滿。在專題協商會上,委員劉登華建議,用好10條政策,盡快制定完善實施細則,合理利用獎勵措施,做到應獎盡獎、及時兌現。同時與時俱進,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重塑政策洼地,優化營商環境。
經過充分協商討論,與會委員、相關部門等達成共識,要堅定信心,充分利用政策、技術、市場等優勢,積極融入雙循環格局;要培育品牌,以“隨州香菇”國家級品牌開拓市場;要創新驅動,從菌種研發、香菇種植、精深加工、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