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河壩村,漫山遍野的李子剛下枝頭,樹下的姬菇又從菌棒中鉆出“頭”來。
“這是果-菌間作模式。”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站長唐杰介紹,果-菌間作模式是四川省農科院食用菌團隊在九寨溝試驗推廣的一項山地農業新模式。
四川是李子大省,截至2020年底,全省李子栽培面積已達99.6萬畝,總面積及總產量居全國第四。阿壩州是四川的李子主產區,李子種植面積達15.02萬畝。如何充分發揮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優勢?食用菌成為突破口。“九寨溝的氣候非常適宜食用菌的生長,林下栽培食用菌,具有生態、高效、循環、經濟等諸多優勢。”唐杰介紹,在菌種選擇上,當地主要以姬菇和羊肚菌為主。
“四川姬菇”在國內外深受歡迎,是四川省重要的食用菌出口創匯產品之一。實行姬菇林下栽培,具有節約成本、循環利用、改良土壤等優點。
“果樹枝葉能遮陰,能為姬菇生長提供充足的氧氣和適宜的濕度,通過搭建小拱棚即可滿足姬菇的生長條件,降低了建棚成本。”唐杰表示,果樹枝條修剪粉碎后,可作為菌袋培養料,從而“變廢為寶”;姬菇采收完后,菌渣還田可為果樹提供養料;姬菇林下種植還能控制雜草的生長,實現經濟生態的“雙提升”。
記者了解到,這種間作模式經濟效益可觀。“姬菇目前的市場價格為4元/斤,每袋的產量在2斤左右。去除成本6元,每袋收益在2元左右。林下栽培模式每畝地可擺放1萬袋,每畝可增收2萬元左右。”唐杰說。
果樹還可與羊肚菌間作。記者在果園內看到,李子樹根部覆蓋了一層黑色的薄膜,羊肚菌的營養袋就埋在下面。“今年是試驗第一年,目前已完成羊肚菌的播種,營養袋的擺放,明年4月就可以看到出菇情況。”唐杰介紹。
食用菌市場需求大,四川又有豐富的林下資源,二者結合發展前景廣闊。下一步,該省將加大果-菌間作模式的推廣力度,助推山地農業生態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