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倫保,男,中共黨員,肥西縣珍稀食用菌協會會長。
2020年他被中國文明辦評為“中國好人”,被中國科協評為“2016年以來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先進個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2017年全國殘疾人事業新聞人物”,“安徽省自強模范”,“合肥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特別讓他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情是2019年5月16日丁倫保作為安徽省唯一“全國助殘先進集體”企業代表出席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握手,并合影留念。
2021年,丁倫保又登上了合肥市、安徽省委宣傳部主辦的《榜樣》欄目宣傳,這是對他40年來一直扎根農村一線,助殘濟困,支農助農的又一個褒獎。
丁倫保始終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聽黨話,跟黨走,聚民心,時刻以模范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2010年的一天,在扶貧返程的路上,丁倫保不幸遭遇車禍,落下終身殘疾。突如其來的傷殘,并沒有打消他扶貧的熱情,他反而對殘疾人的不易更加感同身受,毫不猶豫地將精準扶貧的焦點聚集在殘疾人這個特殊的群體上,扛起來了這個沉甸甸的擔子。
幾十年如一日,從江淮大地到天山之南,從長江之濱到雪域高原,都有他踐行科技服務社會的足跡。
丁倫保先后給11900位農民、貧困戶、殘疾人送去農業科技知識,幫助他們創業增收。為162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安置20名殘疾人和8個貧困戶就業,增收脫貧。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來,丁倫保一直奮戰在第一線,為殘疾人貧困戶銷售蘑菇,為小區居民“米籃子”“菜籃子”提供服務,送米送菇。到貧困戶殘疾人家宣講疫情防控知識,關心他們生活。疫情得到控制時,丁倫保馬不停蹄地前往云南、山西、山東、海南等地,指導貧困戶食用菌栽培,“我跑的勤一點,窮人們脫貧地希望就多一點。”
丁倫保響應黨的號召,技術援疆二年,先后去新疆12次,在新疆住10個多月,免費為維族農民開展15期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班,培訓750人次,相繼在澤普、皮山建立500畝食用菌生產基地,帶動130戶貧困戶發展,增收脫貧。
2019年安徽省總工會提出“跟著勞模去扶貧”,丁倫保主動參加到革命老區金寨縣鐵沖鄉給老區貧困戶傳授香菇栽培技術,采取“1112”脫貧模式,即:1個貧困戶,一個大棚,一年增收20000元;為減少貧困戶創業風險,丁倫保技術上跟蹤服務到家.丁倫保手把手教易承發等貧困戶技術,使易承發掌握香菇栽培技術,轉虧為盈,創收3萬多元。另外他還先后去鐵沖鄉給貧困戶指導技術15次,舉辦香菇栽培技術培訓班3期,培訓總人數達500人次以上,從不收一分錢。
為了方便殘疾人學習技術,把培訓班辦到殘疾人家門口,實行免費車輛接送,提供午餐,發放補助,引領殘疾人學習技術。采取免費或者半價提供菌包,技術跟蹤指導到家,包銷產品等措施,輔助殘疾人創業。廬江縣張登海、合肥經開區王成宏、肥西花崗程興國等殘疾人在丁倫保幫助下創業成功,年增收5—8萬元。
扶貧助殘的丁倫保還屢屢奉獻愛心、做公益、參加各種自愿者活動,給農民科普科學知識,參與文明創建,到企業慰問員工。2016年6月24日,丁倫保給“安徽省第三屆殘疾人讀書達人演講大賽”贊助100盒精品靈芝,價值5.8萬元。2016年9月20日,把鎮家之寶(特大靈芝王)捐獻給合肥市慈善協會,價值18萬元,是合肥市慈善協會收到的第一筆殘疾人捐獻款。自2011年以來,丁倫保向安徽省部分市縣貧困戶、大學生、殘疾人、敬老院和退伍軍人捐款、捐物,計10萬元 。給殘疾人貧困戶贈送2萬多袋菌種和5萬多袋菌包以及蘑菇,總價值20.3萬元。丁倫保每年還對20多戶貧困戶進行慰問,每戶貧困戶獲贈現金500—1000元,捐贈總金額超過5萬元。合計人民幣59.1萬元。
在疫情期間,丁倫保從貧困戶家購買5000斤蘑菇,價值20000元,送給合肥市蓮花等8個社區的困難黨員、一線工作者、老人及特殊群體,給武漢捐款1000元,給肥西縣慈善協會、花崗鎮工會捐獻抗洪救災款2500元。在抗洪搶險時,帶團隊到金寨縣鐵沖鄉將張店貧困村5000斤香菇從水中搶出來。
做一件能帶動農民致富的事情
丁倫保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里。青少年時期,他的家鄉并不像地名那樣豐裕又快樂,而是連基本溫飽都難以保證。
“我要做一件能讓自己富起來,還能帶動鄉親們富起來的事情。”生活的貧瘠鍛造了他富足的頭腦,自打懂事起,這個想法就深深扎根在他的腦海中。
1981年,丁倫保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了解到蘑菇種植的效益非常可觀,他像抓住了一棵救命的稻草般,近似瘋狂地投身到蘑菇種植技術的學習中。記憶中有一次去上海農業科學院學習,他白天義務打工,晚上睡在馬路邊,堅持了半個多月,終于學到先進的蘑菇栽培技術。
一年后,帶著對未來的滿腹憧憬,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然而,這條路上他經受了無數的挫折和坎坷,從蘑菇滯銷到菌袋污染,從自然災害到安全事故,命運一次次給予他重擊,卻磨煉了他堅持不放棄的執念,一次次調整種植方式、改善蘑菇品質后,他的蘑菇終于走入市場,為他掙來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伴隨著財富接踵而來的,是他從農民到科研人員的身份轉換。他開展了蛹蟲草栽培、桑樹枝木耳栽培等6項技術研究,特別是“長稻草秸稈立體栽培”和“露天大田栽培幸福菇”兩項技術,為推進食用菌發展和減輕秸稈焚燒做出了特殊貢獻;他研發的3個新品種,而且比同類品種產量高出20%,現已是安徽省秀珍菇的主打品種;他申報發明專利“一種以稻谷為原料栽培種培養基”等52項,為食用菌的培育開辟創新之路。
授人以漁誨人不倦 扶貧助殘
多年以來,他堅持扶貧先扶“志”,再扶“智”,已在安徽省合肥、阜陽、安慶等地為殘疾人培訓2856人次。此外,他還堅持到戶進棚指導,分區域就近就便舉辦培訓,根據學員需求量身定做培訓方法,最大限度排除困難,讓無形的蘑菇種植技術變成有形的致富武器,被學員扎扎實實握在手里。
為了方便殘疾人學習技術,把培訓辦到殘疾人家門口,實行免費車輛接送,提供午餐,發放補助,引領殘疾人學習技術,采取免費或者半價提供菌包,技術跟蹤指導到家,包銷產品等措施,輔助殘疾人創業。廬江縣張登海、合肥經開區王成宏、肥西花崗程興國等殘疾人在丁倫保幫助下創業成功, 年增收5—8萬元。
丁倫保在扶貧助殘時緊咬“兩不愁三保障”標準,改革傳統扶貧思路和方式,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漫灌,變輸血為造血,建立起山海協作、城鄉聯動、結對幫扶等機制,推動脫貧攻堅取得巨大成效。和貧困村下派隊長合作,在貧困村建立蘑菇扶貧產業基地2000畝,帶動300多人就業。
“老丁,我們這里的菌棒不出菇,你來看看怎么回事?”、“老丁,我這蘑菇價格賣得不行,請你想想辦法“……每天,丁倫保要接有關蘑菇種植生產銷售的種種求助電話頭十個。“能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盡點微薄之力,非常開心。”對待每一個尋求幫助的人,丁倫保都會耐心細致地予以解答,幾十年如一日不辭勞苦地到全國各地上門指導技術。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來,給食用菌種植戶帶來了銷售難題,為了減少種植戶的損失,丁倫保心急如焚,他一方面通過不同途徑幫助大家銷售蘑菇,一方面引進先進技術,對蘑菇等食用菌進行保鮮、干制、鹽漬等深加工,成功研發出蘑菇醬,大大提高了產品附加值,為產品及時銷售增添了新的保險系數。
自疫情防控戰開始,丁倫保一直奮戰在第一線,積極主動幫助殘疾人貧困戶銷售蘑菇,為小區居民“米籃子”“菜籃子”提供服務。丁倫保從貧困戶家購買5000斤蘑菇,價值20000元,送給合肥市蓮花、義倉、紅旗、填海巷等8個社區的困難黨員、一線工作者、老人及特殊群體。給武漢捐款3000元,助力抗擊疫情,丁倫保還給重度殘疾人李家春、許正紅送消毒劑,發慰問金2000元,到貧困戶殘疾人家宣講疫情防控知識,關心殘疾人日常生活。
一年365天,有一大半的時間里,丁倫保都奔波在扶殘助困的路途上。近年來,丁倫保前往埃塞俄比亞、津巴布韋、俄羅斯等國家培訓食用菌栽培技術,建立研究機構和生產基地,為更多農民帶去財富。在這個年愈六旬、左臂殘疾的老人腳下,反復丈量了40年。丁倫保用“小蘑菇”撐起了致富傘。
丁倫保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認可,《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安徽日報》、安徽電視臺、《合肥日報》等各大新聞媒體都對丁倫保扶貧濟困的事跡進行了報道,并獲得全社會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