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熊家場鎮糯沖村精準聚焦產業發展重點,充分利用森林資源優勢,多舉措大力發展林下竹蓀產業,讓青山變金山,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支部領辦探路子。糯沖村黨支部采取黨組織領辦,
“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發揮村黨組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主心骨作用,發揮專業合作社把控技術和掌握市場的優勢,立足轄區森林資源豐富的天然優勢做文章,組建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大膽創新,帶頭先行探路子,提出“青山里面挖金山”的產業發展思路,為發展林下竹蓀產業提供組織保障。
多方求證選產業。全面梳理并有效整合各級各類政策資源,深入調研全村土壤、水源、氣候、交通、勞動力等實際情況,組織群眾開展討論發展意愿,邀請農技專家科學論證降低產業風險,緊扣全縣“5311”、“3311”項目發展方向盤,結合林下落葉養分豐富、遮陰效果好、利于防范“紅水病”等條件,因地制宜精準謀劃選擇林下竹蓀產業項目,制定產業發展方案,確保項目謀劃精準到位。
財政投入帶社投。通過“財政投入帶動社會投資”的工作方式,用好用活財政項目資金扶持政策,積極爭取扶持資金195萬元,以財政投資撬動社會、企業投入。年初已經成功吸收雨田禾農民專業合作社投入資金195萬元。同時,鼓勵農戶利用閑置林地參與投入,每畝以50元計算,總計投入土地150畝折合資金0.75萬元,目前全村林下竹蓀產業覆蓋脫貧人口100戶453人。
利益聯結強動力。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目標要求,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竹蓀項目連續分紅4年,分紅比列依次為5%、5.5%、6%、6.5%,其中,分紅部分20%作為村集體經濟,80%分給脫貧人口。此外,林下竹蓀項目用工優先考慮全村脫貧人口,每天工價100元。截止目前,已經解決脫貧人口就近務工2.25萬人次,已經支付勞務費225萬元。
立體循環可持續。熊家場鎮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構建“以林養蓀、以蓀養林、蓀藥替種、循環發展”的產業發展模式,在林下進行竹蓀和中藥材輪換種植,以竹蓀和中藥材輪換種植更好促進森林資源保護,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開新局走出一條“不砍樹,能致富”的綠色經濟發展之路。目前,糯沖村竹蓀產業成功種植林下竹蓀150畝,整個竹蓀項目4年實施結束,每年可收2季,預計項目總收益可達1800余萬元,脫貧人口戶均可增加收入35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