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法制體系的構建
國際上發達國家均在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將發展農村經濟、打造具有特色化的農村經濟產業,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經過歷史實踐和探索,依據本國國情和地理氣候等特征制定出相應的法律法規,并針對農業、農村人口結構上的合理化調整,不斷完善的政策和法律為農業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和人口建構等提供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具有多元化和法治化形態。
重視法律在農村社會結構中的價值
域外發達國家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明確了農村社會的基本保障各個環節都在法律建構之下,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日本立足本國國情,扎根于民族文化,緊緊圍繞著農業所涉及的各個領域,從產業結構到經濟效益,從人口結構到文化建構,進行以農業為基礎的立法。1961年頒布的《農業基本法》第一條就明確農業能增加務農人員的經濟收入,消除與其他產業勞動者的收入差距,并且明確界定務農人員在國家建設、發展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因為有《農業基本法》,日本開啟了“基本法農政時期”。
在法律框架內,日本的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產品經濟效益取得驕人成績,逐步成為支撐本國經濟的產業支柱。法律框架建構的穩定性農業結構,保障了各個生產程序環節的有效性,避免了多部門、多政策等相互掣肘的行政行為的出現,也杜絕了政府職能部門和個人利用政策性漏洞進行人為干預生產活動的發生。
日本重視法律在農村社會結構中的價值,可以讓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處于相對穩定的態勢。更讓廣義的農業得到了法律保護,在農業法有效執行的過程中,法律在干預農業生產和調整農業結構上,處于指導地位,并引導著農業和農村結構在合理、和諧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政府立法保障鄉村經濟發展
談及歐盟,或許絕大多數人都會與先進的服務業以及發達的工業關聯在一起,其實,歐盟農業也極為發達,在整個歐盟全域,不僅完全實現了糧食的自給自足,而且以法國路易達孚公司為首的糧食出口更是躋身世界四強。
歐盟之所以能夠克服耕地狹小的不利困局而成為全球糧食主要出口地,除了廣泛且大量地讓高新科技介入之外,歐盟以立法形式頒布的“共同農業政策”則是最能夠對鄉村經濟發展起到有效保障的一個措施。所謂“共同農業”,在廣義上來說,歐盟的27個成員國都采取統一的農業政策,相關的所有事務都由歐盟負責農村農業的專職機構進行管理,原則上來講,各國是沒有權利來擅自更改或者修訂本國政策的。
如此一來,就通過這種強有力的立法以及政府政策的“雙重保護”,讓相應的農業產品,即便是初級農產品,就掌握了極強的話語權,從而在根本上確保了鄉村農業經濟體系能夠按照市場自由貿易的一般性規律來進行經營。
尤其是在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產生較高商業附加值的過程中,歐盟內部農產品的“統一價格機制”,往往是能夠對產品成本進行必要控制的最關鍵性因素。其衍生出來的一個優勢在于,對于歐盟成員國之外的國家農產品,被征收巨額的保護性關稅之后,一方面確保了歐盟內部國家農產品的自由流通,另一方面還促使發展農村農業經濟的歐盟國家的相應企業,優先選擇購買成員國農產品。
這種基于“歐盟一體化”模式下所發展起來的歐盟農村農業經濟,也就順勢做大、做強,從而也讓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就頒布實施的《歐共體共同農業政策》,成為確保歐盟區域范圍內農村農業經濟一直保持較高增速的強大助力。
完善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法律法規體系
廣袤無垠的非洲大草原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礦藏,而且也是巨大的糧倉,然而,由于地緣因素的影響,在非洲各地,農村農業經濟基礎不僅參差不齊,而且法律法規體系也不盡相同。
為了更為有效地提升非洲的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盡管非洲經濟共同體(非洲聯盟各成員國為促進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一體化而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曾經嘗試學習和借鑒歐盟在農村農業經濟上的一些措施,對非洲國家的農村農業經濟進行必要的管控或干預,然而,由于其中資本的介入和政治的角力,嚴重影響了其政策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因此很難形成有效規模。不過,在部分國家,由于其已經逐步建立健全了涉及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農村農業經濟的基礎以及域內影響力正在逐步增強。南非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
結合南非的地緣資源優勢,政府從宏觀層面上自21世紀初期就陸續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發展的法令。在積極同他國進行溝通和協作的基礎上,以大修基礎水利設施為起點,進一步擴大了農村農業規?;a業的基本格局。
當農村農業初級產業具備了一定規模之后,“黑人農協”這個介乎于政府組織、民間組織和立法機構之間的社會性組織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個協會,中央一級設總會,對應國家農業部門,與政府非隸屬關系而是對話關系,主要職責是反映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和農民需求,尋求政府支持和幫助。“黑人農協”在各省設分會,分會主席同時是總會的成員??倳飨诜謺飨挟a生并仍兼任所在省分會主席,且他們又同農業研究委員會之間形成交叉式的互通關系,從而讓農業研究委員會所屬的17個研究所和分布在全國各地的40個試驗站,同各省農業研究機構和大學的農學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全國農業研究體系。
在這個體系的運行過程中,協會的指令雖然看起來并沒有政府的指令那樣具備法理基礎,但是其執行力卻是極強的,而且借助農業研究委員會的協調與溝通,往往這種指令很快就能夠讓政府以法令的形式頒布出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在法理基礎上能夠拾遺補闕,就是對現行的法律法規同實際發展狀況進行匹配的一種進步和完善。
盡管這種“政、民、研、法”合一的體系,在有些國家的法律體系運行中或許看起來有些冗長,但是對南非這個農村農業經濟剛剛步入發展正軌的國家來講,還是極為適用且實用的?;诖耍灿欣碛上嘈牛斶@個“孵化平臺”能夠具有更大影響力的時候,其農村農業經濟在域內所發揮的作用也絕對不容小覷。
提供財政補貼依法實現農業經濟平穩發展
在域外發達國家,均在保護農業國家級安全層次上確定其在本國的經濟地位,也都在保護本國農業和農村社會結構、經濟收入的基礎上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護務農者的經濟收入以及本國的糧食安全。涉農法律基本都有提高務農者經濟收入、縮小甚至拉平社會各層面勞動者收入差距的規定,也有各種補貼農業生產政策上的規定。
在德國,為鼓勵和幫扶從事農業生產者的積極性,發展綠色農業,保護生態環境,政府出臺包括土地補貼在內的休耕、飼養、綠化等方面的補貼和獎勵措施。部分受環境、氣候影響較多地域的農民得到經濟上的補貼。德國政府還下發農用柴油的優惠政策和農業補貼措施(政策不包括對涉農產業的低息貸款),目的是讓農村產業結構和社會人口結構等得到有效的國家保障,以此保護本國農業的安全和發展。對鄉村建設以及災害重建工作也有具體的補貼政策,以此來保護農民、務農者在國家人口結構中的重要位置。
法律在經濟市場運行中是整個運轉環節的保護罩,涉農法律更是保護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域外涉農法律是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國家、民族特色,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過程中得到完善和創新。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