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川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了解到,四川首批人工培育的雞樅菌近期在實驗室里破土而出,栽培與生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小林表示,這是團隊人工培育10年來第一次獲得成功,目前出菇還不穩定,預計正式進入市場至少還需要三到五年。
▲人工培育的四川首批雞樅菌
人工雞樅菌正式量產至少還有3到5年
從四川省農科院獲悉,食用菌研究所近期已經人工培育出了四川首批雞樅菌,這是人工培育10年來第一次獲得成功,這標志著四川省對于野生珍稀食用菌雞樅菌的馴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距離實現雞樅“自由”又近了一步。
食用菌研究所栽培與生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小林表示:“本月初,首批3朵雞樅菌已經成功在實驗室里培育成功,但是目前出菇還不穩定,距離商業化生產、正式進入市場至少還要三到五年的時間。”
據介紹,雞樅菌為蟻巢傘屬真菌,與白蟻存在復雜共生關系,正因為如此,人工培育過程才顯得格外困難。據媒體報道,今年五月份,云南培育出我國第一朵人工雞樅菌,四川僅次于云南。
技術難度大,推廣也受限
“我們目前只是發現了白蟻和雞樅之間的一些共生規律,對于白蟻如何培育出雞樅的機制還不明確,因此利用部分已知規律進行人工培育還無法保證出菇率。”栽培與生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楊學圳說。
▲李小林(左)和楊學圳展示其團隊成功培育的雞樅菌
2014年,研究所專家團隊啟動了雞樅菌人工栽培馴化的研究工作,飼養培菌白蟻,分離雞樅菌菌絲,然后模擬雞樅的生長環境。“白蟻種群需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用于培育雞樅菌,而僅培育白蟻的過程都需要一兩年時間。”楊學圳說,“我們在利用白蟻培育出雞樅幼菇之后,還需要將幼菇分離出來單獨培育。”
為何要將共生關系的兩者分開?楊學圳解釋稱,“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白蟻是一種對建筑物危害很大的昆蟲,因此在推廣人工培育雞樅菌的同時,不能連帶著將白蟻巢穴一并推廣。”
經過多年觀察,在掌握了雞樅菌一定的生長規律后,楊學圳等人開始人為模擬其生長環境,“比如調節實驗室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因素,加上一些外界干擾,終于勉強達到了雞樅菌生長環境的要求。”楊學圳告訴記者,“我們注意到野生雞樅菌多生長于雷雨天氣之后,于是我們還為培育箱加了震動裝置,盡可能還原外界環境。”
“如今,人工分離出來的雞樅菌幼菇在重新種植之后,大約一周就能破土長大。”楊學圳介紹道。(來源: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