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重慶市萬盛經開區叢林鎮綠水村食用菌加工企業內,一輛輛貨車將菌渣等食用菌加工廢料運送到新建的烘干加工廠。菌渣經過加工后,有的“搖身一變”成了肥料,被直接運送至菌菇種植基地。有的則被制成蘑菇生長墊料,再次供菌菇生長所用。
綠水村黨總支書記蔡志華介紹,以往的“生態包袱”,如今成了增收的“綠色財富”,僅靠菌渣加工每年就能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
叢林鎮曾是當地產煤大鎮,綠水村內也有大大小小的煤礦。由于綠水村山高坡陡,耕地稀少,部分村民便改種菌菇銷售給煤礦工人。隨著當地煤礦逐漸關閉,綠水村的菌菇產業一蹶不振。
為此,綠水村決定引入龍頭企業,帶動村民打造標準化、規模化的食用菌產業,先后引進了重慶華綠生物有限公司、鮮菇坊等菌菇產業龍頭企業。經過幾年發展,綠水村菌菇產量超過6萬噸,年產值突破6億元。
隨著種植規模擴大,每天會產出數噸菌渣。廢菌棒、菌渣等含有的大量雜菌流散到周圍環境中,不僅會造成土壤污染,還會影響來年食用菌等農作物的收成。這些菌渣等食用菌產業廢棄物,逐漸成了綠水村的“生態包袱”。
綠水村和企業開始探索,將廢棄菌棒、菌渣等變廢為寶,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雙方合作建設了菌渣烘干加工廠、菌棒繁育中心。在這兩家加工廠內,菌渣、廢棄菇根等經過烘干或發酵處理后,成為有機肥料、菌菇生長基質等產品。
據了解,目前,加工廠每年可以處理近萬噸廢棄菌渣。這些菌渣等廢棄物成為肥料后,用于培育南瓜等農作物。除此之外,新建的食用菌良種繁育中心還可通過消納當地植物秸稈、畜禽糞便、食用菌菌渣,年產菌棒500萬棒、年產食用菌約3000噸,讓廢棄菇根、菌渣與菌菇種植形成“生態閉環”。
如今,叢林鎮已經形成畜禽養殖、菌菇種植、糞肥加工的生態循環農業全產業鏈,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下一步,叢林鎮還將擴建菌渣、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生產線,進一步推動綠色循環農業發展。(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