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介紹2024年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并與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夏更生,黨組成員李敬輝,總農藝師、種植業管理司(農藥管理司)司長潘文博共同答記者問。
針對農業科技創新及幫扶產業發展兩個重要方面的問題,農業農村部給出了相關介紹及解答。
科技日報記者:我們知道,農業科技創新離不開企業,請問農業農村部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有哪些措施?下一步如何更好強化農業科技企業的主體地位?謝謝!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的現代化,近階段我們國家糧食和農業生產能有這樣一個好的形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依靠了科技的力量。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要進一步增強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能力,很大的潛力也要靠科技創新、科技力量。
農業農村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注重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完善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機制,努力打贏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今年全國科技大會以后,農業農村部在科技創新方面采取了進一步的措施,日前還召開了高層次青年人才座談會,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怎樣發揮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落實到相關工作安排中。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必須堅持大抓科技領軍企業,支持農業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在農業科技創新中切實發揮好主體作用。
目前農業農村部所做的工作,一是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十四五”以來,參與農業生物育種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科技項目的企業占到參與單位總數的51%左右,也就是說,已經有超過一半的參與主體是企業。二是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一體化配置創新資源,從機制、平臺、人才等方面支持企業發展壯大,特別是支持企業牽頭承擔一些重要的國家攻關課題,已經成立了15家由企業牽頭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載體平臺,實際上都是要匯聚企業的力量。這些載體和平臺目前已經集聚了全國2700多家涉農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很好的創新生態。三是積極營造助力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與有關部門一道,在金融財稅、人才激勵等方面對承擔科技攻關任務的企業強化支持引導。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加快上市、掛牌融資和再融資。在工作層面,相關部門之間已經形成了非常具體的常態化溝通機制。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建立農業科技企業庫,目前正在梳理農業領域里有哪些創新能力比較強、潛力比較大的科技型企業,形成農業科技企業庫,更有針對性支持這些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作用,建立常態化對接服務機制,“一企一策”閉環式推動解決企業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培養壯大農業科技領軍企業。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予以支持:
一是支持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出題人”。不斷完善科技攻關需求對接機制,支持企業深度參與重大科技創新決策。因為企業離市場最近,離產業最近,離需求最近,要把題目找準,要發揮企業“出題人”的作用。
二是支持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答題人”。進一步推動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企業加速聚集,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自主性和驅動力。
三是支持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閱卷人”。推動科技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企業深度參與成果轉化,主導科技成果應用場景,讓科研的成果真正在產業當中發揮應有的實際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知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發展產業是重要基礎,目前幫扶產業發展情況如何?下一步有哪些考慮?謝謝!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夏更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更多依靠產業發展,不斷增強內生發展動力。脫貧攻堅以來,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進幫扶產業發展。經過持續不懈努力,脫貧地區幫扶產業從弱到強、規模從小到大、鏈條從短到長,應該說取得了積極成效。幫扶產業持續發展壯大,832個脫貧縣每個縣都培育形成了優勢突出、帶貧益貧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特色主導產業。帶貧增收的效果愈加明顯,脫貧人口通過訂單生產、股份合作、消費幫扶等方式分享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要素保障持續強化,中央財政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逐年提高,現在已經達到了60%以上。同時,加大技術、人才支持力度,組織開展技術服務、培訓產業帶頭人等。
近期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幫扶產業發展“四個一批”的部署要求,即“鞏固一批、升級一批、盤活一批、調整一批”部署要求,農業農村部專門印發了扎實推進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三個著力”。
著力加強分類指導。指導脫貧地區全面開展摸底,因地制宜提出鞏固、升級、盤活、調整的推進路徑和具體舉措,推動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帶動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著力強化政策支持。用好中央財政銜接資金,加大對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促進幫扶產業可持續發展。
著力推動產業提檔升級。指導各地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大力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補齊農產品加工儲運短板,提升設施裝備條件,著力加強品牌建設,推進全產業鏈發展,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綜合效益。(來源:農民日報、農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