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方面下更大功夫。農業產業變革,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植物工廠”讓生產突破時空限制,全年全天候皆可生產; “天空地”農業感知系統有效監測預警旱災,讓作物生產不懼突發災害; “生物導彈”防害技術,讓作物少受玉米螟等害蟲侵擾……一項項農業科技,改變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也大大拓展了農業生產的可能性邊界。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土地、水等資源的嚴重約束。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僅次于美國、印度,排在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6畝,排在世界第126位之后;我國水資源總儲量約2.7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0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水平。突破人均農業資源愈發面臨的稀缺性難題,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安全供給,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拓展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
這個可能性邊界,重點是突破“時空”的局限。從時間維度看,努力設法延伸有效生產時間。過去,我們的農業生產依賴于自然的陽光、氣候等,季節更替會限制種植作物品種,降溫降雪會影響糧食生產,但如果變“寒冬”為“暖春”,打破時間界限實現四季種植,就可以使農業生產不再受到氣候、溫度等約束;從空間維度上看,就是讓原來不能生產的地,變為可以生產的地。曾經,有些土地由于土壤含鹽量過高、土壤沙化等因素無法實現作物種植,通過拓展空間邊界,驅“鹽”化“堿”,點沙成土,讓更多土壤具備耕種的適宜條件。當然,創造農業生產更多可能性,還可以在農業之外想辦法,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例如工業栽培等,打破“時空”邊界,讓農業生產更“自由”。
拓展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科技是利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當前,突破農業生產“時空”邊界,需要把重心放在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等方面,用好科技創新為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堅持科技驅動,讓農業生產的可能性邊界不斷拓展,這也將引發農業產業的變革。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中國農村雜志社評論員曹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