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寬:“鐘情”蘑菇種植 種出姻緣探出致富路
“張老板,我稱兩斤蘑菇。”“要得。”“張老板,蘑菇好多錢一斤?”“六塊,稱好多?”在瀘州市納溪區龍車鎮農貿市場,筆者看到不少買菜的在張老板的攤位前扎堆。做蘑菇生意的張老板說,他比較忙,今天賣蘑菇賺了100多塊錢,僅此一項年收益就可達4萬元。
這位張老板名叫張從寬,是該鎮占梯村村民,從93年與蘑菇結下“姻緣”后,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蘑菇種植高手。
種蘑菇種下姻緣
高中畢業的張從寬長期從事農業生產,他一直都在思考,在琢磨,“在農村干什么能掙錢呢?”在一次朋友聚會上,大家聊起了食品保健,“蘑菇營養價值高,價格也高,種蘑菇能賺錢。”他心里暗暗下了決心,“對!回家種蘑菇。”說干就干,就在自家承包地里種起了蘑菇。
種蘑菇得學技術、懂技術。為求得“真經”,他買來了蘑菇種植技術方面的書籍,“啃”起書本來;區農業局也給予大力支持,常常派專家到種植現場進行手把手指導;聽說重慶、內江等地有蘑菇種植大戶,技術高,于是自費前去觀摩學習、“拜師學藝”。他邊學邊干,第一年試種5000平方尺雙飽菇就獲得成功,賺了6000多元。
“一開始種蘑菇,我的銷路就不成問題,瀘州有個老板和我有口頭協議,蘑菇專銷給他,屬于‘私人定制’。”張從寬對筆者說,這個瀘州老板見他勤快、為人忠厚又懂技術,于是把表妹介紹給他,成就了美好姻緣。
“我們的生意一直都比較‘火’,現在平均每天要賣到四五十斤蘑菇。”夫妻倆齊心協力,每天起早貪黑、忙忙碌碌,夫唱妻和把蘑菇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一份耕耘一分收獲
“從備料、制種、發酵、裝包、上架到上水,我們都一腳一手親自干。”張從寬說,特別是發酵那段時間,要守在棚子里,生怕有一絲疏忽,前功盡棄,導致出菇失敗。
說起出菇失敗,張從寬還有一段慘痛的經歷和教訓。97年的時候,他在利合租用了兩間民房種蘑菇,因房屋位置不好,潮濕得很,在雨水多的時候還會漫水進來,導致菌袋發霉,當年損失材料等費用近4萬元,還欠下了2萬余元的債務。“輸得很慘,覺得自己很失敗。”
跌倒了要爬起來,得“從頭再來”。張從寬再買了些書,認真自學,刻苦專研,虛心向有關專家求教。在了解市場的基礎上,他把目光盯上了經濟效益更好、食用價值更高的金針菇。“金針菇嬌氣,更怕雨水,還怕高溫。”為保證金針菇豐產,他在利合重新租房,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創業艱難百戰多”,他幾乎每天凌晨就起床,往往要忙到十一、二點才睡。“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技術過硬,種出的金針菇色澤好,口味正,銷路旺,還一度被重慶一家罐頭廠收購,成為出口商品。98年,張從寬不僅還清了全部債務,還節余了3萬多元。
種蘑菇生豆芽 致富有門道
“種蘑菇確實能賺錢,但生產周期比較長,從接種到出菇最快要兩個月左右。我發現豆芽市場需求旺,而生豆芽的周期短,只需5—7天,我現在正著手新發展豆芽技術。”41歲的張從寬對種蘑菇興趣不減,如今還愛上了生豆芽。
“無論是黃豆芽還是綠豆芽,市場價都在一塊五一斤左右,我每天能賣出近100斤豆芽,一年可實現純利潤3萬余元。” 張從寬對筆者說,農民致富門道多,但就是得掌握農業新技術、新科技,找準致富好路子,這樣,農民的發展致富之路才會越走越寬。(文/帥開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