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在農村,經歷過種種生活的磨煉,外出打工掌握了一技之長后回鄉創業,改變了自己命運的同時,也帶回了和鄉親們一起致富的希望。他就是成都萬良菌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萬良,此次入選7月“中國好人榜”候選人,讓我們一起傾聽他的故事。
艱苦創業
變賣口糧作啟動資金
從1987年開始,張萬良就走上了打工之路,成了一名農民工。他先后在大邑周邊區縣菌種廠和省農科院菌種廠打工。在習得一技之長后,1989年,他回到家鄉董場鎮,準備自己創業。為了創業,他四處籌集資金,向親朋好友借了4000多元錢作為啟動資金,種植木耳。
自家院壩成了他第一塊試驗田。買料、配料、裝袋……張萬良和妻子沒日沒夜地干活,裝了5000多袋木耳,希望能一舉成功。但是,木耳雖然大豐收,但市場卻不景氣,銷路成了大難題。一季木耳種下來,不但沒賺錢,反而虧了2000多元。這給張萬良很大的打擊,但他沒有泄氣。張萬良和家人下定決心,決不半途而廢。
可是,舉債創業失敗,他已不可能再向親朋好友伸手借錢。家里值錢的東西就只剩黃谷,顧不得多想,張萬良僅為全家人留了一個月的口糧,就將倉里的黃谷全部換成了現金,作為啟動資金,購回原料,種植木耳、平菇。
隨著市場環境好轉,張萬良的木耳也好賣起來。他每天凌晨兩三點鐘便起床,騎著自行車馱著木耳到邛崍、溫江等地去售賣。雖然當季僅賺了幾百元錢,全家人節衣縮食,勉強維持生活,但是也堅定了他繼續種植食用菌的決心。
帶動村民致富
騎車近百里培訓農民
經過多次實踐,張萬良的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食用菌的市場銷路也越來越好。創業取得了初步成功。這時候,張萬良卻想起了同村的村民。為了帶動村民一起致富,他萌發了賣菌種、辦培訓班教大家種植食用菌的念頭。
說干就干,他馬上借了一間小學教室,開辦培訓班,邀請有種植意向的村民前來學技術。正是這間簡陋、破舊的小屋,成了張萬良菌種事業發展的起點。1994年,張萬良菌種廠正式成立。在隨后的幾年里,張萬良每天騎著自行車,往返于邛崍、都江堰、郫縣、雙流、崇州、大邑等地,為農戶培訓種植技術。有時,他一天要騎近百里路,還要站著講課、示范。“雖然經常在前一天累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盡,但是第二天又照常踏著自行車出發,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張萬良說,那時候也沒逼著自己一定要成功,但就是堅持著不輕易放棄。
靠著良好的信譽和過硬的技術,張萬良的公司蒸蒸日上。從1995年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種菇的行列,蘑菇生產的量越來越大,張萬良又和菇農簽訂了收購協議,回收菇農種植的鮮菇,進行鹽漬加工后賣給沿海地區的食品廠。2004年,張萬良菌種廠正式升級為成都萬良菌業開發有限公司。
產品出現問題
坦誠相待獲取信任
萬良菌業在不斷成長壯大,市場形勢也在不斷變化。看著一個個蘑菇種植戶不斷發展成規模種植戶,種植技術不斷成熟,甚至有相當一部分種植戶還掌握了技術要領,開始自己制種,張萬良的公司也曾遇到困難。2008年9月,因為工人操作一時疏忽,一批銷售出去的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公司陷入了困境。
“客戶信任我,我不能失信于人,質量出現問題,包退包換的承諾一定要兌現。”那時,張萬良沒遲疑,懷揣現金,再一次出發,前往拜訪各地經銷商,當面誠懇地給他們道歉,說明原因,并承諾包退包換。
正是張萬良的坦誠,讓經銷商們不但沒有終止與他的合作,反而更加相信了他的人品、相信他的產品,和他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同樣因為這次事故,張萬良更加注重生產管理,嚴把質量關,6年來,公司再也沒有出現過大的質量事故。公司的主要產品進入到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等地區,遍布了20多個省市,擺上了沃爾瑪、家樂福等超市大型貨架。
2008年,萬良菌業被成都市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評為“市級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榮獲成都市著名商標 ……成功并沒有讓張萬良止步。
“公司計劃在2016年前完成‘菌博天下’打造,2018年完成上市計劃,力爭做菌類行業的世界龍頭企業。”談及未來,張萬良信心十足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