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萍,49歲,碩士。她發現在銀耳種植過程中的棉籽殼培養基的弊端,認為開發一種更加適合銀耳生長的培養基及其栽培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不斷改良和實驗過程中,發現了竹筍下腳料以及竹子加工廢料可以代替棉籽殼,實現了竹林廢棄物培育優質食用菌的高效循環生態產業鏈。此項目提升了竹筍加工業和銀耳種植業的行業效率,把竹筍加工業產生的廢料,轉變成銀耳種植業的生產原料,獲得多項發明專利。
1968年出生的元萍,本科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亞非語系日本語專業,并獲美國西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一個本應成為外交官大放光彩的“北二外外語專業畢業生”,畢業二十八年后竟成為了農技專家,這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福建寧德古田縣是“中國食用菌之都”、“中國銀耳之鄉”,每年從這里發出的菌物價值超過50億元,其中古田銀耳約占所有菌物產出價值的40%,約20億元。“世界銀耳在古田”,古田銀耳產量占全世界銀耳產量的90%以上。目前,栽培銀耳的培養基主要是棉籽殼、麩皮、玉米芯、木屑、豆粕等等,培養基裝入袋料成為“菌棒”,一個菌棒上栽培三朵銀耳,當銀耳長出并收獲后,大部分菌棒用于鍋爐的燃料,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或隨意堆放,影響美觀。當元萍關注到菌棒的污染問題時,聯想到之前經營竹筍罐頭加工時,工廠放棄了大量的竹筍筍殼、筍頭、筍皮,并為此花了大價錢委托當地垃圾站拉去處理,但畢竟是丟棄的都是有機物質,是否可以將筍竹廢棄物與食用菌栽培、廢菌棒回歸竹林再利用有效結合起來?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元萍換掉了她優雅的長裙和高跟鞋,亦無暇化上精致的妝容,帶著背包,率領著她的技術團隊,走遍了福建的各個竹林產區進行實地考察,拜訪了當地的林地技術員、經驗豐富的林農,并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古田菌業研究院、福建省農科院、江南大學、南昌大學等專家和教授密切交流,確定竹林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可能性。她每天平均工作時間達15小時以上,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有28天在外出差,常常廢寢忘食至一天只吃1 餐飯。短短幾個月,元萍從原來的“白骨精”變成了“黑美人”,并投入了80幾萬元用于技術研發。但元萍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資源的有效利用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必然,也是企業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同時該產業鏈技術的開發有利于促進農戶增收、企業創收、地方增益。
經過1 年半不懈地研究和測試,元萍團隊確認了竹林資源綜合利用的可行性,并逐步構建起高效竹林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其《竹筍加工剩余物的資源化利用》獲得了2015年中國技術市場協會的三農服務金橋獎。現已實現了筍竹剩余物用于培養基銀耳,也實現了銀耳廢棄袋料再次利用復填于竹林,仿生栽培竹蓀,以及進一步在竹蓀栽培輪休期種植中藥材,充分實現了竹林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并申報了4 項國家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同時經過指導農戶經營,有效地實現了農戶增收,以竹林下仿生栽培竹蓀為例,當地農戶年可增收5000元/畝以上,同時項目的實施,變廢為寶,實現了優質銀耳的栽培,有效的節約了成本60%以上,且解決了食用菌廢菌棒環境污染問題。
如今,由于循環生態鏈布局較大,后續還需要持續的資金注入才能夠更好的去推進,企業面臨著資金問題。但元萍表示,無論如何都會堅持下去,為全民健康做一點事。(來源:浙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