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35歲馬艷兵
標簽:交口縣康城鎮康城村第一書記
致富秘籍:一方面是幫助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幫助群眾增收;按照“提升傳統產業、開創新型產業”的總體思路,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建議發展壯大香菇種植產業;著力推進康城香菇交易市場建設,實現食用菌產業供銷一條龍的發展模式;在發展原有香菇的基礎上,探索實驗羊肚菌和黑木耳種植套種產業項目。
破敗的房屋整修了,泥濘的道路硬化了,農副產品可以網上賣了……最近一年,康城鎮康城村的村民們明顯感受到村里的變化。他們都說,村里的變化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第一書記、交口縣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辦公室主任馬艷兵。一年來,他立足村情實際,時時想在前、事事爭一流,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普遍認可。
記者見到第一書記馬艷兵時,他正在田間的大棚里跟村委探討種植技術,身上、臉上、手上都沾滿了泥巴,就跟農民差不多。
履職責敢擔當
馬艷兵到康城任職以來,堅持全天駐村,遇到緊急事務節假日也不休息,每月駐村達22天以上。“小馬完全是吃在村、住在村、工作在村,始終同村里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完全成為了康城村的一員。”康城村村主任陳志平說。
2017年,在全鎮第一書記的考核評價中,馬艷兵因駐村工作日志填寫規范,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緊扣日常工作實際,被考核評定為優秀等級。剛到這里,馬艷兵就走遍了村里的溝溝岔岔,跑遍了康城村的每家每戶,分析致貧原因,逐一制定幫扶計劃,精確記錄工作日志。經過近兩個月的走訪,鞋子走壞了兩雙,褲子也有三條被劃破,“這就是咱的工作,苦不苦?苦!但咱就是來給群眾辦事的!”馬艷兵笑著說。
馬艷兵前后核查出錯誤信息900余條,出列人口63戶216人。之后,他以致貧原因分析為著手點,逐戶研判,對戶施策,不斷完善目標計劃,在征求個人意愿的基礎上,制定完善相應的幫扶措施。在幫扶工作初期,他結合山村的實際,號召幫扶干部要帶著感情,本著和貧困戶交朋友、結對子的思想真幫實扶,盡最大可能為貧困戶排憂解難。貧困戶身患重病的就用車拉著去山外住院,貧困戶缺衣少穿就組織社會進行捐贈。
抓產業促脫貧
從機關到農村,真正與老百姓打交道,還要幫助他們脫貧致富,馬艷兵倍感責任重大。經過認真思考,他理清思路,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想法開始了全新的工作。“到村扶貧,一方面是幫助解決基礎設施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幫助群眾增收。”談起駐村工作,馬艷兵這樣說道。
康城村地處呂梁山區,由于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長期以來都以農業為主。部分農戶地處偏僻,交通和產業成為阻礙建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產業扶貧一直是馬艷兵任職以來思考的問題,按照“提升傳統產業、開創新型產業”的總體思路,他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建議發展壯大香菇種植產業。經過一年多的發展,現入股食用菌產業的貧困戶已精準落實到戶到人,今年年初預計的50萬棒香菇種植項目,可帶動140戶脫貧和集體經濟破零5萬元。
“在發展原有香菇的基礎上,我跟幾個村委經過考察,還在村里探索實驗羊肚菌和黑木耳種植套種產業項目。”馬艷兵說,實驗成功后預計可帶動10余戶貧困戶脫貧。與此同時,還著力推進康城香菇交易市場建設,實現食用菌產業供銷一條龍的發展模式,目前已完成前期選址,市場建成后可吸納20余人就業,預計可帶動13戶20余人脫貧。
解決矛盾促轉變
在村里,鄰里發生矛盾是常有的事。發生矛盾糾紛時,馬艷兵總會及時趕往糾紛現場進行調解,通過走訪、座談等方式,讓群眾能及時說出心中的訴求,再通過大家座談討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有效促進糾紛化解,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
2017年4月,村民李齊生兄弟三人因用地發生糾紛,村委、鎮矛排辦多次協調無效,兄弟幾人即將大打出手。馬艷兵知道后親自到三家走訪調查了解,經過他的協調,三兄弟達成一致共識,最終簽訂調解協議。三方均表示,以后將嚴格按照調解協議搞好兄弟鄰里關系,和諧相處。
康城村李家山村組的吉林旺,最近非常苦惱,兒子快三十歲了每天呆在家里不愿出去打工,嫌苦嫌累。馬艷兵聽說后找到吉林旺并寬慰他,將說服工作“大包大攬”。經過三次進戶說服教育,吉林旺的兒子最終同意出去打工。事后,用馬艷兵自我嘲笑的話來說就是“口水噴了三斤,終于浪子回頭”。
駐村一年了,馬艷兵越干越有勁,他說:“駐村幫扶,關鍵是要讓群眾滿意,群眾滿意就是我最大的面子,下一步我將繼續動員全村黨員干部,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調動貧困戶積極性,做到互聯互動,起到一家獲利帶百家的效果。繼續深入學習掌握種植技術,提高生產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讓人民群眾可以低投入高回報。最終做到有自己的原種生產線、種植基地、高品質產品、品牌、電商平臺和穩定的市場,力爭做到產銷一條龍,帶動康城村整村脫貧,讓農戶真正動起來富起來,幫助更多的貧困戶及村民增收致富。”
馬艷兵告訴記者,“圍著群眾轉”不如“做給群眾看”,用實實在在的例子引導他們改變傳統的種植習慣,調整當地的農業產業結構,讓土地“長”出致富的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