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式對外宣布:由該所高級工程師趙琪帶領的團隊通過創新實踐,實現了羊肚菌“四季生產,天天新鮮”的研發設想。此次實踐的成功,使其成菇率提高了20%-30%,平均畝產提高至150公斤,并將種植周期由過去的120-180天縮短至60-100天。
羊肚菌是一種珍稀名貴的食用菌,受地區條件限制,野生羊肚菌產量很少,采集十分困難。但由于它香味獨特,功能齊全,食效顯著,價格相當昂貴。近百年來,我國科技人員也對羊肚菌的人工栽培、訓化進行了異常艱辛的探索。直到2012年,我國南方川、渝等地才實現商業化栽培,但當時尚未攻克羊肚菌栽培的地域限制壁壘,沒有實現大面積推廣。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認為,利用云南獨特的立體性氣候,各地可以采用研發的種植新模式,在不同的州市展開羊肚菌“四季高效種植”。“但是一定要有理性認識和客觀評價,不能盲目跟進。大規模的商業化羊肚菌種植需要科學引導,可在‘科技+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模式下穩步推進。” 該團隊科研人員說,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全省統籌規劃,完善交通、市場等條件,真正達到既高產量又高收益的目的。
據了解,羊肚菌每畝種植投資成本(包括菌種、大棚、地租和人工等)約5000-8000元;正常情況下每畝產量在150-250公斤。按去年全國最低批發價80元/公斤計算,每畝純收益4000-15000元,1個勞動力可輕松管理2-3畝,2-4個月就能獲得過超萬元的純收益。正因此,在一些貧困地區,羊肚菌種植不僅成為了許多農業從業者的首選,還是一些地方的扶貧優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