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12日,在黑龍江伊春市召開的“第四屆全國黑木耳產業創新發展大會暨林下經濟產品博覽會”,多名行業專家齊聚伊春,圍繞我國黑木耳產業發展現狀、栽培技術、菌種培育、新型基質、病蟲防治、菌包工廠化及創新發展等相關問題“把脈問診”,共同暢談黑木耳產業創新發展,共同謀劃產業轉型升級。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秘書長謝永信作了《2018年全國黑木耳產業調研報告解讀》的主題演講。
“2018年全國黑木耳總產量為691.90萬噸(鮮品),相比2017年638.84萬噸增長了8.31%。從2010年到2018年,我國黑木耳總產量增長了402.31萬噸,八年間產量增幅達到139%。2018年,北方黑木耳產量總體相對穩定、個別產區略有下降。其中,黑龍江省產量相比2017年有所下降。”謝永信說道,究其原因,一是2018年各產區統計實測數據更為精準;二是成本上漲、產業效益相對下滑,影響了部分耳農的生產積極性;三是當地原材料資源受林業限伐政策影響日趨緊張,相關政府部門提出了“穩量增效”的發展思路,引導產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謝永信提到,近年來,隨著黑木耳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黑木耳菌包工廠化企業應運而生。這些企業采用先進的機械設備,突破了菌包家庭小作坊生產的傳統模式,實現了菌包工廠化生產和出耳精細化管理的兩級專業分工模式,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18年底,全國年產100萬包以上的菌包廠約有近300家,其中年產500萬包以上的有40家左右,年產1000萬包以上的有20多家。根據對這些菌包廠生產能力的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年產能接近10億袋的規模,僅占全國栽培量120億袋(按總產量換算)的8.3%,全國仍有90%以上的菌包是一家一戶或幾家合伙的作坊式生產。隨著環保政策和新型輕簡化機械設備研發的深入推進,預計未來幾年黑木耳菌包工廠化將迎來大的發展。
謝永信指出,近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指引下,國家在林木限伐政策方面持續收緊,各地林業執法部門相繼加大了對林木私砍私伐行為的處罰力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黑木耳生產原材料的來源。另外,原可從俄羅斯等境外進口的木業加工廢料(木屑),受貿易政策的影響,有一階段也受到一定限制,對相關黑木耳產區的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近幾年,行業相關科研機構及有關專家圍繞黑木耳生產基質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發成功了玉米芯、高粱秸稈等農副作物替代部分木屑生產黑木耳的原料配方,在某些產區進行了實驗推廣。但是,截止目前,該類研究成果中新型基質只能部分替代木屑,還不能完全解決黑木耳生產對木屑的依賴。另外,新型基質生產的產量還不是很穩定,其產品品質也受到消費者的質疑。因此,黑木耳生產中新型基質的多元化研發還任重道遠。
近幾年,國家加大了環保督查力度,把大量使用燃煤的設備設施列入了禁止清單,對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進行整改或關停處理。謝永信強調,未來,國家會更加強化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這對部分黑木耳生產企業來說,面臨生產環境改造和設備升級和壓力。另外,黑木耳生產后所產生的大量廢棄菌包如果處理不好,也會對周圍生態和人們居住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菌種管理混亂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通病,黑木耳產業也不例外。目前在黑木耳生產過程中,菌種的研發力量投入不足,操作缺乏標準,生產出來的菌種沒有質量保證,造成菌種在選育和擴繁上經常出現問題。同時,市場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菌種質量缺乏界定標準,導致菌種出現問題菇農難于維權。謝永信建議應加強黑木耳菌種研發和生產的標準化,建立安全生產體系,是提高黑木耳品質的根本途徑,有助于從源頭上解決黑木耳生產中的產品質量問題,防范“菌種傷農”事件的發生。另外,從業者要從菌種選育、生產管理、儲藏運輸及產品銷售等環節制定系列標準,使黑木耳菌種生產有章可循。
本屆展會由中國鄉鎮企業協會食用菌產業分會、中國林學會林下經濟分會、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共同主辦,伊春林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辦,展會在組織規模、辦會形式、展會效果等方面都超過往屆,成為2019年黑木耳產業的一次行業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