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南省湘西州龍山縣洗洛鎮紅石村一靈芝大棚內,姜性堅老師正在指導當地工作人員進行管護工作。
姜性堅,男,1964年出生于湖南瀏陽,湖南農業大學本科畢業,高級農藝師,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論文10余篇,出版專著5本,榮獲“湖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姜性堅從1998年就積極投身全省科技扶貧工作,擔任湖南省派科技特派員10年,累計幫助10000多戶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戶年均增收3000多元,帶動農民增收數億元。
“多虧姜教授手把手地指導,我們這些只知道種百合的農民,如今也學會種靈芝了,以后收益更可觀了。”大棚工作人員楊道玉開心地說道。
靈芝被人們稱為“仙草”,具有補氣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野生靈芝一般生長在濕度高且光線昏暗的山林中。姜性堅對靈芝種植頗有經驗。長沙市岳麓區對口幫扶龍山縣工作隊入駐紅石村后,一直在尋找產業脫貧的思路,邀請姜性堅前來指導。經過幾次實地考察,姜性堅認為,當地種植靈芝有廣闊空間。
“姜老師是專家,我們聽他的。”長沙市岳麓區對口幫扶龍山縣工作隊隊長王國軍說,岳麓區將靈芝種植作為對口幫扶重點產業扶貧項目,投資了70萬元,建起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溫控大棚。
然而,一開始,當地一些人對這個項目并不看好。一些村民連靈芝都沒見過,心存疑惑:這玩意兒好種嗎?市場好嗎?
“我一定要用自己的技術,把這個事情做好,幫助大家脫貧致富!”姜性堅走進村民家中游說,組織村里有種植平菇經驗的張元秀和其他村民到自己工作單位,參加食用菌研究所專業培訓和現場考察學習,讓他們心里有了底氣。
種植任何一種作物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靈芝這種嬌貴的“仙草”,并不那么容易“伺候”。從選品選址、建設大棚,到技術教學、現場解決問題,這一年,姜性堅的周末基本上在紅石村度過。
“姜性堅老師真是個做實事的人。今年五一前幾天雨水多,他不放心,5月1日一放假就來到了紅石村。當天晚上,村里又下起了暴雨,雨水沖打得大棚搖搖晃晃。姜性堅開始擔心起來,大棚一旦垮掉,所有靈芝將毀于一旦。情況緊急,姜性堅擼起袖子,挽起褲腳,和村民們一起為大棚修地梁,弄了一個通宵。大棚安全了,姜性堅渾身濕透,滿身泥濘。”回憶起共度的那個不眠之夜,大棚技術管理小組組長張元秀歷歷在目,并感動地說。
據張元秀介紹,雖然地梁修好了,但當時麻煩并沒有結束。由于雨水滴落進了大棚,一些菌包出現了霉點。他心急如焚,立刻向姜性堅求救。姜性堅馬上指導他們采取撒石灰粉、噴高錳酸鉀水、排水、通風等措施補救。然而,情況并沒有立即好轉。一天兩天,發霉的菌包越來越多。“當時都覺得要完了,沒信心了。”張元秀說。姜性堅耐心解釋說,防治需要一個過程,鼓勵大家認真落實防治措施。五天六天,發霉不再擴散;七天八天,發霉的菌包霉點減少;十多天后,絕大部分菌包終于成功除霉,損失降到了1%左右。“要不是姜教授,我們哪能堅持下來啊!你們也看不到大棚現在這個場面了。”楊道玉感慨地說。
“我們的靈芝是以山里木頭為原料進行栽培,接近野生品質。這是普通靈芝種植難以比擬的。”姜性堅介紹,大棚種了3萬菌包,今年靈芝孢子粉的產量可以達到300多千克,按照每千克1000元左右的價格來算,預計市場價可以達到30多萬元。
豐收在望,姜性堅又興致勃勃地規劃起大棚養殖循環經濟、靈芝酒、靈芝盆景等項目,壯大產業項目。其實,這已超出了他的扶貧工作內容。“既然有這個技術,我就教。只要農民致富了,我就達到目的了,心里也敞亮了。”他說。
從2011年至今,姜性堅一直作為湖南省派科技特派員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在全省各地舉辦食用菌技術培訓班30多期,培訓菇農4000多人次,專業技術人員200多人,服務龍頭企業8家,為企業新增產值達6000多萬元。其中,在他對口支援的郴州市宜章縣,培訓企業技術骨干和專業戶100多人次,幫助600多戶貧困戶成功脫貧。
跑遍鄉村,付出辛勞,姜性堅不僅沒有絲毫抱怨,還頗為自豪。有一次在永州下鄉,姜性堅騎著借來的摩托車去一貧困戶家指導,一個不小心,連人帶車摔進了農田,渾身是泥,多處擦傷,疼得爬不起來,幸好有個農民路過才把他扶起。能走了,他又繼續自己的行程。今年疫情期間,姜性堅去綏寧縣唐家坊鎮指導竹蓀技術,由于碰上大雨耽誤了行程,時間太晚,只好在一個多年未經修繕的農家小屋住下。冷風灌進屋子,他渾身冰涼,哆嗦著將行李箱里所有衣物蓋在身上,卻也難抵寒意。到了目的地,他只字未提,就投入了工作。
姜性堅年紀大了,身體并不如年輕時硬朗了。家人勸他不要再到處奔波。他卻說:“一個人的一生很快就過去,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脫貧攻堅,我能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無論結果如何,這都是一種榮耀。”
姜性堅的奔波并沒有白費。平江的新品種香菇木耳、綏寧的竹蓀菌、湘潭的黑雞樅菌……他所參與的扶貧項目碩果累累。姜性堅表示,這些年的下鄉路、扶貧路,雖經歷許多風風雨雨,但他覺得收獲最大的還是感情。每次下鄉指導,農民們熱情的招待,送上他指導種植出來的產品,就是他最高興的時候。
姜性堅投身食用菌種植研究30余年,主持并參加國家、省、市科技攻關課題10余項,選育出了紫木耳、白茶樹菇等新優品種7個。食用菌生產的環節很多,原料、土壤、水等都可能遭到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的污染,為了讓農民生產出符合安全標準的綠色食品,姜性堅帶領團隊研發了許多重金屬、農藥殘留的防控減損方法,比如離子競爭吸附控制技術、添加包埋劑等。此外,隨著食用菌品種越來越多,整個行業的規模逐漸擴大,姜性堅開始思考和研究食用菌規范化、工廠化生產的問題。他堅持規范生產流程中的操作,還參與制定了湖南省食用菌地方標準4項。
科技給農村脫貧帶來的巨大變化,姜性堅看在眼里。“農民是國家最大的群體,農村是重要的陣地,食用菌種植技術就是一種很適合農村發展產業的技術,這對脫貧攻堅具有重要意義。”在采訪結束之際,姜性堅臉上有笑,眼中有光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