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我國食用菌領域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原校長、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獲得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最美蘑菇人’”,這是李玉對自己的評價。
1944年出生的李玉大半輩子都在和食用菌打交道。經過40多年不懈奮斗,從技術支撐到產業孵育,從科技培訓到科技教育,李玉為食用菌產業脫貧注入科技元素,奏響了小蘑菇大產業的脫貧致富曲,書寫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擔當。李玉和他的團隊也因此榮獲“全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先進個人”“2016年以來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團隊”“全國專業技術先進集體”等稱號。
食用菌雖小,但卻是一個大產業
“2020年4月20日,總書記到陜西柞水視察我們的工作,點贊小木耳大產業,總書記的話是我們中國食用菌產業的里程碑。”2020年,對李玉來說是個非常不尋常的年份。
李玉說,對食用菌產業作出如此高規格的評價和點贊是空前的。在他看來,這是宣言書,說明中國食用菌產業已經形成氣候,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是進軍號,是中國食用菌產業邁向全新里程的進軍號。
“食用菌雖小,但卻是一個大產業,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選擇。”李玉說,“在國家級貧困縣中,有400多個將食用菌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選擇,陜西柞水就是其中之一。”
自2012年起,李玉就積極投身全國脫貧攻堅事業。在國內,他首倡“南菇北移”“北耳南擴”“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探索出以“科技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食用菌“五位一體”的科技扶貧新模式。
2017年起,李玉承擔陜西柞水科技扶貧項目,親自率隊制定產業扶貧規劃,為柞水選育出5個黑木耳、玉木耳優質品種,入選CCTV國家品牌計劃特色產品向全球推介;組織科技培訓20余場;建設社川河流域木耳產業帶,建成木耳研發中心1個、菌種加工基地1個,年產木耳菌包達5000萬袋,輻射帶動柞水縣9個鎮42個村發展木耳產業,3138戶貧困戶依靠木耳產業穩定脫貧。
李玉與全國40余個縣市簽訂扶貧合作協議,親自率隊到河北阜平、陜西柞水、安徽金寨、云南瀾滄、吉林洮南等國家級貧困縣科技扶貧,帶領農民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舉辦科技講座80余場,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示范推廣30億菌袋,帶動上萬貧困戶依靠食用菌穩固脫貧。
潛心研究,創立“菌類作物學”
說起蘑菇,人們都不陌生。但要說菌物和菌物科學工程,也許很多人會摸不著頭腦。李玉解釋說,蘑菇是菌物中具有代表性的類群,現在菌物科學工程已經成為教育部新建專業之一。
李玉表示,長期以來,學界對菌類的重視不夠。在中國作物學體系中,有80多種作物,如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園藝作物、纖維作物、救災作物等,但并不包括菌類作物。“比如香菇,我們在菌物考察中發現,作為真核生物中最大的類群之一,它是被中國人或者被世界各國人民認識最早的類群,不可或缺,是植物的六到七倍。”李玉說,但對它的認識和發掘還很不充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從野生發現到培養再到形成量產,實際上它完全體現了作物的屬性。
幾十年來,在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李玉挖掘大量菌物資源,構建全新的菌物系統分類體系,將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相結合,創立了“菌類作物學”。值得一提的是,菌類作物既包括食用,也包括藥用和工業用。在李玉看來,食用菌作為農業的新興產業,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領域。
1978年,中國的食用菌產量只有5.7萬噸,而到2019年就達到了3930多萬噸。李玉表示,改革開放以來,食用菌產量躍升七百倍,這在所有作物中,在世界各國中都是絕無僅有的。作為這一代菌物學人,應該感到光榮,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這個學科得到發展,成為國家承認的學科,使這個產業以令人驚嘆的速度高速發展,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食用菌大國”(產量占全世界75%以上)。
推動中國向“食用菌強國”邁進
中國是“食用菌大國”,但不是“食用菌強國”。李玉表示,在菌物科學研究方面,中國在國際上還沒有進入世界前列。
“中國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在這個學科上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但是現在落伍了。”1996年,李玉參加英國菌物學會百年紀念活動時表示,從業人員少是落后的表現之一。
除此之外,之所以說中國是“食用菌大國”而不是“食用菌強國”,是因為還有其他方面受制于人。李玉提到,中國現在的菌種基本都來自荷蘭、美國、日本、韓國等,設備也是對方的,對外依存度很高。
李玉舉例說,從日本引進一個菌種需要3%的品種保護費,一瓶金針菇就算只給對方3分錢,十幾個工廠日產二百噸以上,一年需要付出的費用也不可小覷。“科學研究特別是創新,全產業鏈的創新,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中國需要由大變強。”李玉感嘆道。
在李玉看來,現在的農業是二維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在這個基礎上,還應該增加一個培植業,形成三維農業。“我們種糧食打糧食,剩下的秸稈、米糠廢棄物怎么辦?養雞養豬,糞便怎么辦?要有轉化,回歸自然。唯一能夠轉化的就是菌類。”李玉說,“食用菌產業能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即使世界末日到來,所有糧食都不產籽的時候,菌類仍然可以把這些廢棄物轉化為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蛋白質,因為它的蛋白質含量高達百分之四十多。”談起菌類的好處,李玉滔滔不絕。
“我一直想把這個學科推到世界的前沿。”2020年,吉林農業大學首辦的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開始第一屆招生。十年磨一劍!在創建這個專業之前,李玉已經醞釀了十年。“十年前,我們就已經有應用科學食用菌專業,更早時有了專科專業。經過這些年的積累,我們已經形成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
“把你的青春甚至你的子女都奉獻到這個產業中來,使中國真正從‘食用菌大國’變成‘食用菌強國’。”李玉表示,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和自己一樣,把菌類事業作為終身奮斗的事業。他期盼看到中國食用菌由大變強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