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從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獲悉,水稻-大球蓋菇輪作栽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由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將于9月7日起正式實施。
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十大菇類之一。近年來,湖北黃岡、襄陽、荊州、咸寧等地推廣水稻-大球蓋菇輪作栽培模式,在同一個田塊順序收獲水稻和大球蓋菇,畝平均出產大球蓋菇4000-6000斤,畝平增收近萬元,既有利于冬閑田分解秸稈資源,又為農戶增收探索出新的途徑。
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3500萬畝。大球蓋菇可直接利用稻草秸稈在稻田栽培種植,是秸稈
“五化”利用中
“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的充分體現,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它產業爭資源等優點,產品綠色環保、品質好、效益高,是水稻主產區適宜推廣的新技術,稻區發展高效特色產業的新選項。
水稻-大球蓋菇輪作栽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規范了湖北省水稻與大球蓋菇輪作的栽培場地、稻草處理、大球蓋菇栽培和采收技術內容。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黃見良表示:“水稻-大球蓋菇輪作栽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的制定是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省曙驤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與相關科研院所、種植合作社農戶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院士專家科技服務“515”行動的具體體現。這一地方標準的出臺,有助于種植農戶少走彎路、對標生產、確保增收,同時也是對長江以南水稻種植區開展水稻-大球蓋菇輪作栽培的技術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