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浙江省農科院園藝所的辦公大樓,“綠色園藝,甜美事業”八個大字映入眼簾。在這行標語下擺放的是單株菌蓋直徑達1.17米的赤靈芝。而這里,正是浙江省農科院園藝所副所長、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蔡為明工作的地方。
“菌類,既是地球的清潔工,會把各種動植物產生的廢料分解掉;又是山珍美味的生產者,在分解、吸收營養后,能生長出靈芝、香菇、黑木耳……”在蔡為明的辦公桌上,靈芝盆景、菌菇擺件,令人目不暇接。他十分熱情地介紹起這些心愛之物。
在蔡為明看來,他現在做的是“甜美的事業”,把菇農的苦變成甜。
種菇其實一直是個苦活。蔡為明說,種植香菇需要的菌棒,以前都是半手工制作的,把木屑、麩皮等原料混合后裝在塑料袋里用手壓實,幾千棒壓下來,菇農的手都會麻木腫脹;完成裝袋后,還要高溫殺菌,過去一般采用“煮棒”土法滅菌,為了滅菌徹底,菇農通常幾天幾夜不能合眼。
蔡為明深知,良種與良法是產業提質增效的根本。早在2008年,蔡為明就作為“食用菌團隊科技特派員”首席專家入駐欠發達縣金華武義縣。10多年來,他和團隊與當地的菇農一起致力于食用菌育種、技術研發與推廣,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之路。
生產菌棒是食用菌產業的關鍵。蔡為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這個大難題。他和團隊參與創辦了公益性質的武義創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由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和服務,通過新建專業化的生產線,集中生產菌棒,再把統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給菇農出菇,使種菇變得輕松、省心又有保障。目前,專業化菌棒生產線在武義縣已經建起了20多條,年產菌棒3800多萬棒,技術惠及全縣90%以上的菇農。僅武義縣一地,這項技術的應用已累計節支增收超億元。
接下來,蔡為明又瞄準了武義縣的食用菌產業升級需求。香菇的生產一般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淡旺不均、價格波動大,蔡為明便帶領團隊先選育出適合5、6月份和9、10月份種植的香菇新品種“浙香6號”,又進一步研發出突破夏季高溫栽培的生產技術,育成了工廠化生產專用的適合7、8月份種植的優質品種“L901”“L605”。如今,不少地方夏秋季節也能吃上武義新鮮可口的香菇??恐缕贩N,菇農們增收致富的門道也更“甜美”了。
穿皮鞋種菇,開汽車賣菇
為了提升武義縣菌菇產業的規?;藴驶?,蔡為明還積極開發工廠化生產新模式。他帶領的團隊先后研發了食用菌雙棚三效栽培設施,很大程度解決了食用菌生產易受惡劣天氣影響、產量波動大等技術難題,還建起集科研開發、試驗示范、成果轉化和技術培訓于一體的武義食用區域創新服務中心,讓研究成果能夠無縫對接地孵化,推廣到實際生產中。通過技術支持,蔡為明團隊在武義培育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15家、家庭農場10家,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專業大戶達到了23戶。
菇農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寬,種菇也不再是件苦差事。當地菇農都說:“在我們這兒,可以穿著皮鞋來種菇,開著汽車去賣菇。”
蔡為明介紹說,目前,他和團隊探索創建的畝產百噸香菇、百萬元產值,可為農民畝均增收15萬元、企業增收5萬元的“雙百共富”模式,正在武義縣進行全覆蓋式的推廣。未來,他還會繼續承擔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中雙孢蘑菇的栽培技術研究,以及浙江省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的食用菌新品種選育,在不斷服務浙江的同時,把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到全國。
“時代在變化,技術也要提升。我們要不斷根據生產實際、市場需要,開展優新品種選育和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發,不斷推進食用菌產業升級發展。”蔡為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