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專家謝錦忠:推廣新技術 深耕竹下食用菌產業
發布時間:2022-02-1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浙江安吉余村“兩山”示范區、寧波四明山區、杭州市富陽區大源鎮、安徽岳西菖蒲鎮和廣西昭平五將鎮等地的竹農們通過使用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專家謝錦忠開創的栽培新模式,僅發展竹下食用菌畝產值就超過5萬元,畝利潤超過2.5萬元。
我國大部分竹林分布在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竹林經營是這些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和主要經濟來源。在竹林經營研究領域深耕36年的謝錦忠始終堅信,林下經濟蘊藏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要不斷探索和研究,讓更多實用生產技術在竹農手中落地生根,惠及萬家。
20世紀90年代初,竹蓀大田栽培技術實現突破,使竹蓀進入尋常百姓的餐桌。但由于種植竹蓀的基質是木屑、棉籽殼、谷殼等混合物,且部分種植地的重金屬含量較高,使一些竹蓀產品的氨基酸、多糖和微量元素等含量降低,品質變差,市場價走低,菇農種植積極性受挫,竹蓀產業日漸萎縮。
如何破解竹蓀發展難題?謝錦忠想到了竹產區隨處可見的竹屑。
在多次實地調研和反復研究中,謝錦忠及團隊發現竹蓀大田栽培不用竹屑做基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竹屑基質化處理技術不過關、工序復雜等問題。經過反復試驗和技術攻關,謝錦忠及團隊研制了竹屑發酵技術,使之成為竹蓀、大球蓋菇、姬松茸、羊肚菌等栽培的主要原料,擴大了竹屑的利用范圍,提高了竹屑的經濟價值,同時節省了竹農種植竹蓀的成本。謝錦忠認為,科學技術不能只是花拳繡腿,要講實效,要到生產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技術創新。
2007年,謝錦忠赴重慶參加科技下鄉服務時得知,西南林區一些退耕還林發展起來的筍用麻竹林,由于經營效益低下,嚴重挫傷了竹農種植和經營竹林的積極性,有些竹農甚至有了挖竹種糧的想法。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調研,謝錦忠發現在麻竹林下發展食用菌特別是竹蓀菌是快速提高麻竹林經營效益的有效途徑。為此,謝錦忠帶領團隊開始竹林下竹蓀仿野生栽培技術研究,開創了以竹材和竹林廢棄物為基質的“竹蓀+大球蓋菇”一年兩季栽培新模式,有效解決了因竹蓀種植必須輪休導致的基礎設施利用率較低問題。
此后的十幾年間,謝錦忠及團隊采用“邊研究、邊總結、邊推廣”模式,將竹蓀仿野生栽培技術從重慶、四川等省市,逐步推廣到福建、浙江、湖南、湖北等11個省(市、區)30多個縣。目前該技術已累計推廣超過1.2萬畝,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4億元。
2019年,謝錦忠在浙江開化桐村成立了中國林科院亞林所謝錦忠專家工作站,目前,已幫助桐村建立竹林下竹蓀仿野生菌栽培技術示范林30畝,產值超過90萬元。在廣西昭平縣,謝錦忠為其發展林下食用菌提供技術支撐,自2019年以來現場指導四溢香菇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林下竹蓀、大球蓋菇100余畝,平均畝產值超過3.5萬元,專業合作社增加收入180余萬元。
在謝錦忠的技術支持下,安徽岳西縣菖蒲鎮發展竹蓀、大球蓋菇、羊肚菌等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40余畝。通過多年發展,菖蒲鎮林下食用菌種植項目實現產值102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23.2萬元,直接帶動竹農竹園租金收入5.2萬元、增加群眾務工收入超30萬元。
謝錦忠每年都會為竹農開展技術培訓20余次,近5年累計培訓5000余人次。如今,他已將竹林下竹蓀和大球蓋菇仿野生栽培技術推廣到浙江安吉、寧波,廣西羅城,貴州赤水,重慶榮昌、梁平、涪陵,湖南永州、炎陵,江西井岡山、銅鼓,安徽岳西,廣東蕉嶺、廣寧等地,鞏固了當地脫貧成果,推動了鄉村振興。
謝錦忠還發揮兼職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秘書長的優勢,廣泛爭取業內院士、知名專家和學者的支持,數十次深入我國南方竹產區基層和企業調研對接,探索建立了中國竹產業“產-學-研-科-工-貿”一體化協同載體新模式——中國(上海)國際竹產業博覽會。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