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菇都”福建漳州市發展食用菌種植業 撐開產業振興傘
食用菌是福建漳州重要農業支柱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漳州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雙孢蘑菇、杏鮑菇、白背木耳等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菇都”。其中,薌城區全區食用菌產量在各縣(區)中名列前茅,全年食用菌工廠化鮮品總產量4.36萬噸,產值7億多元,小蘑菇撐開產業振興傘。
推動工廠化生產
早春三月的上午,在薌城區鳳嘉園食用菌合作社廠房,一間間智能化恒溫菇房內,一排排杏鮑菇層層疊疊地依次擺放在貨架上。生產線上,工人們正有序地將采摘下的杏鮑菇打包裝箱。從拌料、裝袋、高溫高壓滅菌、接種、培菌、栽培、采收到包裝出廠,整個過程全部采用工廠化生產。
從前,培育食用菌是利用農家舊房或搭草棚、竹棚,環境差,規模小,如今,食用菌產業登上大雅之堂,今非昔比。
漳州食用菌種植歷史悠久,蘑菇產量、加工量、出口量一直保持全國第一,素有“中國蘑菇之鄉”、“中國食品名城”、“中國罐頭之都”、“世界食用菌罐頭之都”的美譽。
從2010年起,薌城區開始發展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由此推進食用菌產業由傳統種植模式向工廠化生產轉型。
當年,天寶鎮鳳園村村民林建樹成立榮賢食用菌合作社,在全區內率先嘗試工廠化種植杏鮑菇食用菌,是第一家集種植、研發、銷售為一體的企業。剛開始時日產0.6萬袋,過8個月后擴大規模,日產2.4萬袋。由于效益顯著提高,第二年,全區又增加兩家工廠化食用菌合作社。
多年來,薌城區政府從資金、用地、用電等方面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發展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通過產業招商、科技引領等措施,積極推進食用菌產業由傳統種植模式向工廠化生產轉型,先后引進多家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
薌城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郭一鳴說,現在薌城區共有天華、綠田園、鳳嘉園、正華食用菌等8家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或合作社,其中市級龍頭企業1家、區級龍頭企業2家,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發展態勢良好。
提高自動化水平
裝完料的菌袋進行高溫滅菌、冷卻后,就輸送到凈化車間進行接種,然后再到培菌室進行培養,40天后,就通過輸送帶輸送到菇房,叉車將疊放著菌袋的架子送到菇房進行種植,再經過6天,一棵棵秀珍菇就破袋而出,猶如一個個小腦袋,秀氣可愛。經過工人采收后,被送到車間分揀,自動化生產線開足馬力,自動包裝一袋袋秀珍菇,整個過程快速、高效。
近些年,合作社科技改進,通過自動化生產及配方改良,整個生產流程采用機械化配料,配置全程自動化袋裝機、自動化高壓滅菌器、無菌凈化接種車間、恒溫出菇庫房配套溫控機、真空預冷機及配套設備等先進設施設備,食用菌種植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水平高,每日可生產出6.5萬包優質、安全、無公害秀珍菇或杏鮑菇等食用菌產品。
薌城區致力于發展現代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引導各企業引進應用先進的設施技術,大幅度提升食用菌產業勞動生產率以及企業收入。
目前,全區形成菌種、栽培、鮮銷、包裝、原材料的食用菌產業鏈,生產的品種有杏鮑菇、秀珍菇、平菇等,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量逐年提升。
2021年,日產34.2萬袋食用菌,其中,杏鮑菇27萬袋、秀珍菇6.2萬袋、平菇1萬袋,全年食用菌工廠化鮮品總產量4.36萬噸。
建立標準化基地
這幾年來,薌城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觀,牢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食用菌產業成為脫貧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之一。
薌城區農業農村局經作站副站長柯月華說,傳統的大棚種植食用菌比較容易產生廢水、廢渣等,會污染環境,工廠化種植方式推動食用菌產業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食用菌的種植就是在“農業種植—玉米芯、秸稈等廢棄物—食用菌—食用菌廢料—有機肥料—還田”的循環中形成生態閉環發展。
近年來,薌城區一直致力于建立標準,推動食用菌綠色發展,截至目前,已創建誠奇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鳳嘉園食用菌合作社、綠田園食用菌專業合作社3個福建省優質農產品(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基地,5家食用菌企業已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今年的目標就是在云佳安生物公司創建1個省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以示范區為樣板,輻射帶動全區食用菌標準化生產。
接下來,合作社將不斷提高杏鮑菇、秀珍菇的種植技術,逐步改進生產、包裝、儲存技術,擴大種植食用菌優新品種,爭取為市場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無公害食用菌產品。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