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省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里,所長應國華正在潛心研究食用菌的相關內容。對于這里的每一根料棒、每一株菌類,他都如數家珍。從事食用菌領域研究近40年,應國華一門心思投入到他摯愛的食用菌科研行業,把科技轉化為農民增收,是他畢生的追求。
應國華常說:“坐在辦公室是搞不好科研的!”從大學畢業至今,38年與菇相伴的時間里,他主持和參加省市科研項目40余項。特別是在2018年,選育了香菇新品種L808,現在早已經推廣到了全國各地,成為了國內應用量較大的香菇品種,帶動了全國各地一批批農戶走上致富路。
該項成果,在香菇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應國華卻不止局限于技術層面,他也時常走入田間,了解種植戶的實際情況。
經過多年的觀察,應國華發現,浙江省的很多食用菌種植戶都是以家庭為單位,自己生產料棒,效率太低,生產規模和總收益都上不來。應國華建議農戶,改變生產方式,根據當地實際重新配方,讓農戶采用更適合的料棒,以大幅提升效率。通過專業化分工,擴大農戶生產規模,讓農戶的單產量,從一個料棒產生一兩二的干木耳,提升到了二兩左右。
科技創新之后,不僅要進行成果轉化,也要實際應用在助農增收上。應國華帶著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辭辛勞奔赴慶元、龍泉等地,讓田間地頭的種菇人切實有了收獲感。“收獲感會激勵我們,尤其是看到通過我們的技術為農民增收,為企業發展帶來價值,是我們最感到欣慰的時候。”應國華笑著說。
再過一年,應國華就要退休了,聊起自己的未來,他的愿望卻非常樸素,就是租幾畝田,種點蘑菇、木耳,因為這相當于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事情了。
2017年,浙江省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在全省率先嘗試用竹屑替代木屑種植香菇,作為該攻堅團隊的技術負責人,應國華經過多次試驗,團隊最終選定了50%竹屑替代木屑的比例,推出“浙香6號”香菇品種,產量及價格都高于普通香菇,頗受市場歡迎。“這一比例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產量、商品性,最大程度減少闊葉林損耗。”應國華說。
據了解,
“浙香6號”蓋圓整,淺黃褐色至淺紅褐色,邊緣鱗毛明顯;質地致密厚實,不易開傘;菌齡110天,出菇適溫15℃~20℃,需6℃以上的溫差,潮次明顯,耐高溫性較強,適淡季設施栽培,商品性優。
根據四年試驗的情況來看,試驗品種的香菇在品質、質量上與常規的木屑栽培方式沒有差別,而根據目前運算的結果來看,成本上也是相當的,綜合來看發展潛力很大。應國華及其團隊多年測算的數據表明,以麗水市每年種植套袋香菇3億袋計算,竹屑替代產品經推廣后,可減少15萬立方米的雜木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