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午,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主旨報告會在蓬溪縣成功舉辦。
會上,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譚琦,北京市農業智能裝備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文剛,上海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劉艷芳,四川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彭衛紅等行業專家分別圍繞我國珍稀食用菌發展現狀、信息技術在食用菌生產中應用、食藥用菌加工關鍵技術和四川食用菌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等方面進行主旨演講。嘉賓豐富詳實的內容、深入專業的行業剖析和極具前瞻性的視野,贏得參會代表陣陣掌聲。
譚琦從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珍稀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10種珍稀食用菌發展現狀及問題、珍稀食用菌產業發展前景四個方面詳細分析了《中國珍稀食用菌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
她表示,我國食用菌產量穩步增長,品種集中度高、實現人工栽培的種類日益增加,產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工廠化生產企業集中度快速提升、產業鏈延長,精深加工成熱點、產業地位顯著提升。珍稀食用菌方面,產量呈波動式增長;生產地域集中度較高,地域特色明顯;新品種和新栽培模式不斷出現。
譚琦指出,未來,我國珍稀食用菌栽培品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隨著栽培工藝進步、栽培模式提升,珍稀食用菌標準化、規范化、設施化栽培水平將不斷提高。因此,注重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通過標準化引領珍稀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并注重產業鏈的延伸,實現提質增效。
鄭文剛在《信息技術在食用菌生產應用》報告中,首先分析了智慧食用菌發展的背景。他認為,大食物觀為發展食用菌行業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但工廠占比低、勞動生成率低、農村勞力缺乏、人工成本加大、管理粗放、配套農機具作業效率低等食用菌產業問題仍然存在。因此,用信息技術和裝備技術提升食用菌行業、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行業現代化水平,是我國食用菌行業的客觀要求。
通過分析發達國家食用菌產業數字化現狀與前沿,鄭文剛指出,食用菌工廠化是未來重點。他強調,探索中國特色設施食用菌智能化裝備與系統,不能一味照搬國外模式,提倡“以菇農為主體的農業式食用菌生產模式、以企業為主體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模式”雙模式長期共存。
劉艷芳與參會者分享了《食藥用菌加工關鍵技術創新研究及應用》主題報告。她指出,食用菌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鮮品種類豐富,供過于求;加工產業發展不足,總體加工率不足10%;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尤其不足。要解決產業規模擴大后鮮品供應過量而加工產業發展不能滿足需求的矛盾,有個三個轉型發展路徑,即食品加工產業、大健康產業、生態農旅三產。
劉艷芳表示,未來,食用菌加工和產品研發方向主要有營養健康食品、特色風味食品、功能食品和特膳食品、美容護膚系列產品。
“四川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環境、食用菌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的野生食用菌資源多、人工栽培食用菌歷史悠久……”,彭衛紅從四川省近30年的食用菌產量產值入手,分享了《四川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歷程、機遇與存在問題》。
彭衛紅表示,四川有從事食用菌研究的基礎條件:省級以上具有食用菌研究團隊的機構多、食用菌研究平臺裝備完善、有從事食用菌研究的人員優勢及較多的知名品牌。但也要正視目前產業存在的不足:研究水平與作物比較還有差距、品牌價值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種類食用菌菌種對省外的依賴性較大、缺少菌種生產的龍頭企業、食用菌精深加工產品缺乏、圍繞大食物觀的研究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和機制還需進一步探索。
草本蓬溪,菌香天下。除了內容豐富的主題報告會,本屆大會還組織了珍稀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項目簽約推介、參觀考察等系列活動,賦能食用菌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