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是大家“舌尖上的常客”,比如涼拌、熱炒、麻辣燙、火鍋等各種烹飪方式,它都能hold住。不過,近日“食用久泡木耳中毒”的文章、視頻在網絡上傳播,引起廣泛關注,有必要談一下“木耳”、“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和“米酵菌酸”的事兒。
1木耳——素中葷
首先,非常肯定地說,木耳本身是無毒的,其栽培和食用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目前我國針對木耳的種植、收儲運都有嚴格的國家標準規定,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木耳的食用安全。
木耳營養豐富,脆清爽口,肉質細膩,可葷可素,實在是炎炎夏日不可錯過的一道美食。木耳有“素中葷”的美譽,它的營養價值可以與動物性食物相媲美,蛋白質含量相當于肉類,維生素B2超過肉類、米、面和蔬菜,鈣的含量也超過肉類。木耳富含維生素A,有助于改善視力,含鐵量非常高,還具有消炎的作用。據《神農本草經》記載,木耳具有清肺、潤肺、益氣補血等功效,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2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和米酵菌酸是何方“妖孽”?
既然木耳是無罪的,那么罪魁禍首就出在“久泡”上面了。在市面上購買到的木耳,一般是干制后的產物,所以在制作美食前,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泡發。泡發的木耳,其外表皮會裂開,含有的營養成分會逐漸滲透到水中,所以泡發木耳的水就會成為“營養水”,在特定條件下有可能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
長時間浸泡的木耳,有可能會受到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Psedomonas cocovenenans subsp. farino fermentans)污染。那么“小椰”從哪兒來的呢?這個問題恐怕要問問大自然了,因為“小椰”在自然界(如水、土)里廣泛存在,如果食品儲存、加工不當,就有可能受到“小椰”的污染。“小椰”長3微米,寬1微米,兩端鈍圓,無芽胞,雖其貌不揚卻曾引起國家頂級預防醫學團隊的高度重視。“小椰”喜歡三類食物,分別為:谷類發酵制品,俗稱酵米面(發酵玉米面、糯玉米湯圓粉、玉米淀粉、發酵糯小米、醋涼粉等);變質銀耳;薯類制品(馬鈴薯粉條、甘薯淀粉、山芋淀粉等)。事實上,“小椰”雖然因土壤附著等原因待在食物中,但并不一定能存活下來。只有周圍環境適宜(最適生長溫度為37℃,最適產毒溫度為26℃,pH 5-7),它們才能逐漸長大,產生“毒”門暗器和繁衍“毒子毒孫”,所以大家也不用談“小椰”色變。
“小椰”利用脂肪酸合成產生的“毒”門暗器——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是“小椰”引起中毒事件的主要毒性成分,它是一種線粒體ANT毒素,無臭無味,被污染的食物沒有明顯變化,對人、動物、多種真菌有毒,由于對熱穩定,普通的烹飪方式不能將其去除,具有不易察覺、毒性強的特點。為了保障人民健康與安全,我國頒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測定》(GB 5009.189—2016)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用菌及其制品》(GB 7096—2014),對米酵菌酸的檢測和限量均有嚴格規定。
3劃重點——木耳泡發的“秘籍”
木耳在正確的處理下可以放心大膽地食用。那么科學、合理的泡發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1)注意危險信號:泡發前,需檢查一下木耳,看看有沒有霉變、腐爛,如有即棄;泡發時,如木耳有異味、發黏或發軟等情況,發現即棄。
(2)保持干凈的泡發環境:泡發前,將木耳、廚具洗凈,用干凈的水來泡,絕不給微生物滋生提供“舒適的環境”。
(3)注意泡發時間:如用冷水泡發木耳,1-2小時足矣;如用熱水泡發,由于泡發所需時間大大縮短,建議準備制作美食前提前半小時泡發足矣。
(4)注意泡發溫度:建議在較低溫度下泡發,尤其是夏季和秋季氣溫較高時,可用保鮮膜將泡發容器封住后,再放在冰箱的冷藏室泡發。
(5)注意泡發數量:千萬不要一次性泡發太多,吃多少泡多少。
特別提醒,不僅是泡發木耳需要注意以上幾點,在泡發銀耳及其他干貨時,也應該參考以上“秘籍”進行修煉。(來源:農安科普,作者:張艷梅 趙曉燕 李旭嬌 周昌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