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生菌規模上市的同時,時不時傳出某地發生菌子中毒的消息,社交平臺還流傳著各種辨別野生菌是否有毒的訣竅,如“鮮艷的有毒,不鮮艷的沒毒”“生蟲的沒毒,不生蟲的有毒”“能讓銀器變色的有毒,不變色的沒毒”等。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傳華博士表示,網上傳的那些辨別菌子是否有毒的訣竅,并不準確。野生菌種類繁多,不能簡單依靠形態或某些特征區分有毒或沒毒。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鮮艷的蘑菇有毒”,卻不知道很多有毒的野生菌外表并不起眼。還有,在同一大類野生菌中,也有“有毒”和“無毒”的區分。比如,市場在售的黑牛肝菌屬于可食用的無毒野生菌,但它的“近親”,如俗稱“苦牛肝菌”的氈蓋美柄牛肝菌、俗稱“紅牛肝菌”的蘭茂牛肝菌等就有毒,不可食用。所以,李傳華建議喜歡食用野生菌的市民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野生菌。
同時,市民食用野生菌時要記住兩個“少一點”:“每次吃的野生菌種類少一點,每一種的分量少一點。”鑒于個人體質差異,建議適量食用。(來源: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