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永川區五間鎮景圣村收到春節“科技大禮包”:區水利局將新建成的10個智能冬暖式生產大棚及配套設施,正式交付給村集體。這些新型智能產菇大棚,將“助飛”該村的食用菌產業,讓食用菌產業真正實現轉型升級,壯大村集體經濟。
空調調節溫度,不用再看天吃飯
這些智能產菇大棚,每個都配有一臺20匹功率的空調,里面的不銹鋼菇架也已配備齊全。
大棚外的一個彩鋼棚里,配套有輸送帶、拖布機等生產設備,分別用于菌包上料、下料。另一個彩鋼棚里裝備了一條菌包自動生產線,包括一級攪拌機、二級攪拌機、裝袋機、自動套環機、食用菌滅菌柜、生物質鍋爐等。
“這些智能產菇大棚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食用菌生產大棚之一。有了這些,我們的食用菌產業不用再看天吃飯!”五間鎮農業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凌遺文表示。
該鎮是永川主要的食用菌種植基地之一,從10多年前的露天種植,到簡易大棚,到鋼架大棚,再到如今的智能大棚,生產設施已經換了好幾代,種植品種包括秀珍菇、茶樹菇、雙孢菇、草菇、白玉菇、平菇、金針菇等食用菌。
設備接入物聯網,大幅提高種植智慧化水平
過去,無論是用簡易大棚還是鋼架大棚種植食用菌,都只能進行季節性種植,太熱或太冷都不利于食用菌生長。而智能冬暖式生產大棚內可常年保持在17℃-25℃,一年四季都可產菇。
這些溫控設備還接入了物聯網,具有遠程控制、數據記錄、智慧管理等功能,可大幅提高食用菌種植的智慧化水平。與之配套的菌包自動生產線和菌包上料、下料設備,將大幅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凌遺文說,這10個智能冬暖式生產大棚總占地面積2970平方米,種植面積為6000平方米(菇架為5-6層)。用這些智能冬暖式生產大棚種植食用菌,每年可產菇3-4次,畝均增加效益1萬多元。
以種植雙孢菇為例,按每年種植4茬、每平方米每季產菇35斤計算,10個大棚一年就可產鮮菇84萬斤。
“村委會已與永川區綠益苑食用菌種植股份合作社簽訂了菇棚及配套設施租用協議,由合作社租賃使用,將于今年4月正式投入生產。”景圣村黨總支書記劉繼澤高興地說,這些智能產菇大棚和配套設施,將助推該村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每年還可為村集體帶來15萬元租金收入。
一批項目造福11個村,3萬多人從中受益
據了解,這10個智能冬暖式生產大棚及配套設施,是永川區水利局利用2023年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實施的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項目。
2023年,該局利用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還精心謀劃實施了寶峰鎮龍鳳橋村產業轉型升級區級示范項目、吉安鎮泛黃瓜山農業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項目、仙龍鎮金石村糧油烘干廠房工程、五間鎮合興村何家壩產業轉型升級區級示范項目等一批項目,促進項目區糧油、柑橘、花椒、黃桃、蜂糖李、櫻桃等優勢產業發展升級。
為切實提升助力移民群眾增收致富實效,這些項目實施完成后形成的資產全部確權給移民村集體所有,村集體將其出租給需要的經營主體,通過簽訂合同或協議,形成利益聯結機制,收取租金。永川區水利局移民科科長梁本蘭稱,這批項目的實施,將使11個移民村受益,受益移民及當地群眾達3.3萬多人。(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