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自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提出以來,總書記屢次就此作出闡述和指示,這次全國兩會期間又多次作出深入闡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當前,面對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更需要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農業強國注入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是從已有的實踐中總結、概括的,但總的來說仍是一個很新的概念,是面向前沿領域、著眼未來的,所以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要謹慎,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一方面,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農業農村發展面對的實際情況不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力度和進度要有輕重緩急之分,發展什么樣的新質生產力、投入多少資源,要以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為依據。另一方面,既要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也要注意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切實保障小農戶的利益,讓農民分享新質生產力帶來的增值收益。
當然,在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并不是就農業說農業。我們看到的智慧農業、無人農場、豬臉識別等,說到底是物聯網、衛星定位、人工智能等多項基礎研究、前沿技術在農業領域的產業化應用。這些科技的應用場景絕不只有地理測繪、無人駕駛汽車、遠程醫療等“高大上”的場景,大棚、農田和養殖場里同樣可以有新質生產力。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快實施的背景下,還會涌現出更多領域的更多創新成果,通過嫁接轉化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新動力。反過來講,各種新技術、新模式在農業農村有著廣闊的空間,這既是讓研究成果落地的應用場景,也是可以支撐科技研發的巨大潛力。比如農用無人機已經成為無人機行業的重要板塊之一,為相關技術的創新發展帶來人才、資金等多方位的支持。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在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將更多新技術、新模式運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要能用得上、用得好,讓廣大農民從中受益,才能真正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