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湖北隨縣香菇博覽館,展墻上一段文字格外醒目:華中農業大學讓科學之花在菇鄉綻放。隨縣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永香說,這是隨縣人民對華中農業大學食用菌科研團隊40余年傾心幫扶的認可與感恩。
1978年,楊新美教授在三里崗鎮楊家棚村試種段木香菇成功,點燃了香菇產業的“星星之火”,此后,其弟子呂作舟教授、邊銀丙教授接過“接力棒”,三代華農人與隨縣開展了長達40余年的產學研用合作。華農教授與隨縣菇農結下的深厚情誼,成為隨縣香菇產業發展史上深刻而溫暖的記憶。
楊新美教授(左四)在隨縣指導食用菌產業發展
呂作舟教授教授在一線指導
菌種是食用菌的“芯片”。1978年,楊新美教授從國外引進一批食用菌品種在隨縣試種,幫助菇農增收致富。但食用菌品種變異較快,需要不斷改良迭代。多年來,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不間斷地與各地龍頭企業開展合作,選育了一批又一批優良品種,在食用菌主產區示范推廣,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這個由楊新美教授親手創辦的研究所,被“蘑菇院士”李玉教授譽為“我國食用菌界的黃埔軍校”。現任所長邊銀丙教授介紹,40余年來研究所培養了約300余名碩士、博士,為湖北乃至全國食用菌產業培訓各類核心專業人才近20000人。
湖北一家菌業公司總經理黃天驥曾是邊銀丙教授的碩士研究生,2023年當選湖北省勞動模范,他在公司建設了“院士專家工作站”“校企共建研發中心”“食用菌科研中心”。近年來,公司聯合華中農大選育出“久香秋7”“秋香607”香菇新品種,實現了隨州地方自育品種品牌零的突破。之后,他又陸續推出“久香401”“久香3號”等新品種,得到越來越多菇農的認可。
種植模式是食用菌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邊銀丙教授等專家團隊提出的“集中制袋,分散出菇”的香菇輕簡化生產方式在各個主產區推廣發展,推動各地進入了設施化智能化養菌時代。2022年,團隊開始推廣羊肚菌“一棚兩網三膜”高產穩產設施栽培技術,極大地降低了因春季環境條件劇變導致的減產或絕產風險。與此同時,邊銀丙教授團隊專題研究大球蓋菇-水稻周年栽培技術,目前該模式在湖北襄陽、宜昌、仙桃等地示范和推廣。不斷推介“方艙出菇”新模式和菌棒一體化生產新裝置;還在隨縣“科技小院”試驗全新的香菇免套袋栽培模式,以適應自動化養菌和智能化采菇的新模式。
遠安縣茅坪場鎮,“一網兩棚三膜”設施栽培新模式和稻-菌周年栽培防控連作障礙技術
在宜昌市遠安縣茅坪場鎮,菌香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采用專家團隊提出的稻菇輪作模式,菇棚里的羊肚菌長勢喜人。合作社負責人汪宗斌介紹,畝產800斤左右,均價70元,每畝地凈利潤可達4萬元。
在隨州一家農業公司,兩間加工成型的養菌方艙停在廠房里,技術人員正在對其進行智能化改造。“這個方艙可以實現自動控溫控濕控光,為香菇量身打造最優生長環境”,公司負責人李逵介紹,這兩間方艙已被地方政府采購,用于“方艙出菇”新模式示范推廣。
病害是制約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頭號大敵。近年來,邊銀丙教授團隊針對香菇菌棒腐爛、雜菌污染和菌種退化等重要問題,開展了香菇主要病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發。團隊還完善了平菇黃斑病綠色防控技術體系,開展了羊肚菌病害調查,用科技力量呵護食用菌健康生長。
2023年,邊銀丙教授率領“515行動”食用菌團隊在湖北示范推廣香菇優質高效設施栽培技術、香菇優良品種、大球蓋菇稻田“秋播冬收”技術及香菇菌渣循環再利用技術,聯合企業開發并集成食用菌保鮮和精深加工技術,并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服務,以科技創新引領湖北省食用菌產業鏈蝶變升級。(來源:華中農業大學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