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以小農戶為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在今年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上,吉林省梨樹縣鳳凰山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代表、北京市平谷區綠農新云合作社理事長岳巧云代表分別講述了帶領群眾種好黑土地和插上科技翅膀讓水果賣得更好的經歷和體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年輕一代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正逐漸成長為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的排頭兵,成為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各地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在助力穩糧油提單產、抱團發展促融合、參與鄉村發展和建設、豐富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形成了不少先進經驗模式。下一步,仍需久久為功、持續發力,以更有力、更有效的舉措,加快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
強化科技支撐。相比于小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生產經營規模更大,對新技術、新品種、新理念的接受度更高,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和農業裝備更加順暢。一方面,推動科研創新成果更好落地。應完善多方協同工作機制,搭建平臺整合各類優勢科研資源,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引導更多的經營主體、服務組織與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另一方面,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應用財務管理軟件,既是規范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經營管理、支撐科學決策的突破口,應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用好記賬軟件,引導家庭農場通過“一碼通”形成品牌效應,持續拓展“一碼通”應用領域場景,推動其在品牌宣傳、加強與產業鏈上下游主體合作、獲得金融保險服務上發揮更大作用。
做好服務升級。應理順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的關系,以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為紐帶,以推動鄉村發展建設為共同目標,實現良性互動循環。一是建立更加緊密的聯農帶農機制。各地應加快健全服務體系,結合本地農戶生產生活特點,因地制宜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更精細、高效的服務,實實在在地幫農戶實現增產增效。二是推動鄉村發展建設。應進一步激發新農人、農二代、返鄉創業人員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的主動性,引導其在發展壯大的同時,為推動產業發展、集體增收、鄉村建設貢獻力量,促進各類要素下鄉。
提升綜合效益。只有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揮所長、抱團合作,并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才能有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一方面,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延長產業鏈條。各地應因地制宜打造服務聯盟等平臺,加強行業內各類主體的互助交流,應從整個產業鏈出發,引導各類主體找準定位、找準自身優勢,通過聯合合作,把處于產業鏈各環節的主體串聯起來,提升整體效益。另一方面,開發新業態,拓展農業文化價值。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軍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勢頭強勁,有1.7萬家合作社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應加強政策引領,激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聚焦現代高品質生活需要,創新探索各類新業態,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通過提供各類服務增加綜合收益。(來源:《農村經營管理》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