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期間,前往咸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十里蔬菜長廊,走進田間,察看蔬菜長勢,詳細詢問蔬菜品種、種植技術、銷售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勉勵當地干部群眾走科技之路、質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種植這個富民產業進一步做好,讓更多群眾增收致富。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對于實現農民就地就近就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發展和壯大鄉村富民產業,加快農業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
做好鄉村富民產業,必須走科技之路,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全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已邁入世界第一方陣。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農業技術攻關能力不斷強化,正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近年來,數字技術成為農業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傳感器、物聯網、智能農機等在農業中的應用范圍不斷拓展,部分大田、果園、農場等生產基地已開展“無人化”作業。科技進步還引領鄉村產業結構調整,驅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大數據服務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增收空間。走科技之路,要求我們更好把握科技創新前沿,瞄準鄉村產業發展重點,努力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實現科技強農。
做好鄉村富民產業,必須走質量之路,加快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97.8%,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不僅能夠有效滿足城鄉居民個性化、多層次、高品質的消費需求,更成為支撐農民增收的關鍵。例如,構建和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統一開展田間管理、技術指導和社會化服務,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等,成為各地提升特色農產品品質、擴大鄉村“土特產”規模和助農增收的重要手段。而在質量興農、促進產業振興過程中,實現農業綠色發展是核心要義。2023年,我國化肥農藥施用持續減量增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處置率分別超過78%、88%、80%,農牧結合、農林結合、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不斷涌現。走質量之路,通過標準化生產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提高農業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不斷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將助力實現質量興農。
做好鄉村富民產業,必須走品牌之路,大幅提升農業附加值,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許多世界農業強國都有一批“叫得響”的國際知名農業品牌。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2023年,我國新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8221個,新登錄名特優新農產品1351個,建成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約1.77億畝。農業品牌建設已成為發掘產品價值和拓寬銷售渠道的重要手段,不少地區以本地特色農產品為基礎,開發零食、預制菜、功能食品、工藝禮品等系列關聯產品,并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品牌營銷,進而有效提升市場認可度。此外,大力發掘鄉村生態、文化等多種功能,創建農文旅品牌,還能拓展鄉村富民產業的盈利空間,促進產業長久、可持續發展。走品牌之路,通過農業品牌建設打造高品質的農業“金字招牌”,隨著品牌效應的落地和發揮以及聯農帶農機制的完善,必將促進農民增收,推動實現品牌富農。
當前,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扎實,農業現代化正向縱深邁進,更需要鉚足干勁、再接再厲,大力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只有持續發展壯大鄉村富民產業,才能讓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農民,讓鄉村振興之路行穩致遠。新時代新征程上,圍繞鄉村富民產業的實現路徑做好戰略謀劃,大力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和完善體制機制,夯實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基礎,提升特色產業發展質效,強化農民增收舉措,走好科技之路、質量之路、品牌之路,讓鄉村產業各展其長,讓農業有干頭有賺頭有奔頭。(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崔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