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于促進鄉村振興、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中,將“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作為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并著力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這些決策部署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勾畫了“路線圖”“施工圖”。
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亟需從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健全住房供給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來增強城市歸屬感等方面持續發力。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是否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是影響農業轉移人口能否順利實現市民化的最直接因素。諸多數據表明,具有一定職業技能和良好職業素養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能更容易地找到合適的工作。但是,當前大部分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選擇空間較小、就業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差,且入職以后接受職業技能再培訓的頻率和次數都較為有限。一旦缺乏職業技能,要想順利實現市民化,就會面臨不少挑戰。所以,當前要從多層面開展更深層次、更加全面的職業技能培訓,為農業轉移人口實現市民化提供基礎性支撐。
因此,公共就業服務部門要從政策制定、場地提供、平臺搭建等方面,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培訓的支持力度,切實提升農業轉移人口的就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重點是要緊密結合所在地區的產業發展需求和農業轉移人口對自身職業技能的期待來開展技能培訓。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需求從深層次決定了需要哪些專業技能人才。按需進行專業性培訓,既符合農業轉移人口對自身職業技能的期待,也能最大化提高培訓的實效。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農業轉移人口對自身的職業期待和需求最為熟悉。因此,要緊密結合其職業需求開展培訓,以實現供需匹配。同時,還要引導企業參與相關培訓。比如,可以整合企業、職業院校(技工學校)等方面的培訓力量,推動縣域培訓資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企業比較了解市場的特殊優勢,可探索開設一批適合大齡農業轉移人口、青年農業轉移人口的培訓項目,打造一批培訓特色優質品牌,培養一批高技能人才。
構建多層次的住房供給體系
居者有其屋,是人們的樸素追求,也直接影響人們的幸福感知。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的住房問題,關系基本民生福祉、社會和諧穩定。對于農業轉移人口來說,落腳城市最重要的是住房問題,這也是他們自身發展的需要。只有解決了住房問題,才能融入城市,才能更好地實現市民化。因此,在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須構建多層次住房供給體系,把宜居安居放在首位。
在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解決好其住房問題,農業轉移人口才能在城鎮實現住有所居、安居樂業,才能真正留得住。比如,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放寬保障性住房的準入門檻和覆蓋面,擴大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覆蓋保障范圍,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住房保障范圍。特別是要提高保障房的利用效率,讓那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專業技能水平較高或某方面有特長的農業轉移人口盡快在城市安居樂業。另外,還可以采取租、售、補等多種方式,實現住房保障政策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有效覆蓋和無縫銜接。與此同時,也可以引導企業根據行業特點和自身實際,建設租賃型宿舍、公寓,多渠道、量力而行地解決目前尚未實現在城市定居的農業轉移人口的住房問題。
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一個重要保障是讓他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因此,要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踐表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既能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能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兼具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是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抓手。總體上看,目前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有效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如何滿足農業轉移人口對教育、醫療的需求,是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這不僅要確保數量供給充足,也要調整供給結構,實現資源均衡配置。
就數量供給而言,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是其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不僅是影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的基本要素,也是維護公平正義的基本途徑。這就意味著,要按照保基本、促公平、高質量、可獲得的原則,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子女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比如,可以根據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結構、人口存量及變量等,對學校位置、數量、結構、規模等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尤其是隨遷子女較為集中的地區,要完善隨遷子女就學政策,優化人口流入地教育資源配置,積極穩妥解決隨遷子女的就學問題。該擴建的學校,要及時擴建;該擴充的學位,要及時擴充。就調整供給結構而言,要在做好基本均衡的基礎上實現優質均衡,縮小區域、校際、群體之間教育質量差距,著力實現不同區域教育資源的均衡分布和優化配置。特別是要消除農業轉移人口子女接受教育方面的障礙,讓其公平地享受教育資源。
加強文化建設,增強城市歸屬感
人無精神而不立。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盡快融入城市的重要條件。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漸從物質需求轉向精神需求,人們對享有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長。但是,精神生活匱乏已成為困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一大障礙。這說明,不僅要關注其住房、教育、醫療、職業技能等物質層面的需求,還要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將農業轉移人口較為集中的社區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市更新計劃,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人文品質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內心深處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浸潤,進而迅速融入城市生活。在此基礎上,再提供數量充足、內容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其次,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動有條件的公共文化機構吸納具有文藝才能的農業轉移人口來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打造適應現代城市文化消費特點的新型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最后,還可以激發農業轉移人口的文化創造潛能和活力,善于發現他們當中有一定文藝才華的人,培育文化帶頭人,帶動更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參與其中,加強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作者:江蘇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研究員陳朋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