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談夢嬌)近年來,湖南常德市
食用菌發展迅速。據了解,目前全市從事食用菌生產的菇農達3萬多戶6萬多人,食用菌年產量11萬多噸,產值11億元,產量與產值均明顯增加。常德永春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津市和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仕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3家龍頭企業投資近2億元,建起了武陵永春堂、津市和平、仕林三大食用菌現代化生產基地,全市食用菌龍頭企業由原來的零發展到現在3家,合作社由原來13家發展到現在23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區縣(市)有4家,即武陵、西湖、鼎城、津市。
在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產業結構配置上的不合理,出現金針菇、杏鮑菇、香菇、木耳等大眾菇類個別品種產能過剩的問題。雖然沒有出現較大區域性滯銷,但在市場拓展和贏利空間上,常德市很多菇農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具體來看,常德市食用菌產業生產方式仍然落后,很多還停留在以戶為基礎,家家搭灶、戶戶冒煙、個個搭棚的土作坊的生產方式,威脅著食用菌的產品質量和產業安全;生產食用菌的主要原料棉殼價格不斷攀升,從開始不要錢,到每噸幾百元,上千元,現在2000多元,棉殼的高價位,壓縮利潤空間,嚴重挫傷菇農的積極性。
在品種選擇上,常德市是多品種生產,眉毛胡子一把抓。菇農從產到銷,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結果錢沒賺到,人累倒了。隨著工廠化生產食用菌成倍增加,這種土作坊經驗管理的模式,已不適應形勢發展,面臨嚴重挑戰。
從市場需求來看,精深加工嚴重不足。目前主要集中在鮮銷、鹽漬、干品及初加工領域,導致食用菌產業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匹配,暴露出產業供給側的結構性缺陷——高端供給不足,低端供給過剩。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目前,食用菌產業造成產能過剩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產業鏈結構不合理:重生產,輕加工。從供給側改革角度來看,常德食用菌產業應由過去追求數量型增長逐步過渡到質量效益增長上來,淘汰一批低效、低端、低質量的食用菌生產單位和生產品種,開發出一批高端、營養、健康、美味的食用菌產品,多元化、多樣化地服務消費者,滿足市場需求。
常德的食用菌產業究竟如何改革?常德市食用菌協會會長馬永春認為,要重點向五個方面轉型升級:
由賣鮮菇向精深加工轉型。常德絕大部分食用菌靠賣鮮菇,容易受市場影響,有時效益不佳,因此精深加工十分必要。同樣的靈芝產品,經過加工提取的孢子粉和真菌多糖,能比單純賣靈芝效益要提升10倍以上。
多品種生產向重點品種生產轉型。今后武陵區將重點發展紫木耳、靈芝,適應性強,產量高,效益好,市場需求大;臨澧小蘑菇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的雞樅菌、津市和平生物公司壓縮杏鮑菇生產,改種秀珍菇,珍稀食用菌市場前景被廣泛看好。
食用菌基地向休閑觀光采摘特色生態產業園轉型升級。目前,全市還沒有一家像樣的休閑觀光采摘食用菌的特色生態產業園,湘北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正在謀劃,爭取在全市實現零的突破。
生產食用菌的主要原料由棉殼向蘆葦原料轉型。這不僅為菇農節約大量生產成本,更重要是用蘆葦原料生產的食用菌無農藥殘留,無重金屬。
食用菌專業戶由自產自銷向統一收購、專賣店配送轉型,解決相互壓價、浸水增重、質量難保的惡性競爭局面。
爭當改革的先行者
食用菌、藥用菌深加工產品,市場潛力巨大,前景誘人。食用菌即食產品的市場潛力也很大。常德市已開發出多規格壺瓶山、伍大姐等品牌菌油,福建老板落戶西洞庭,加工出可以直接食用的食用菌休閑食品和餐桌佐料,受到消費者好評,這些企業為解決我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作出了較大貢獻。
位于津市市保河堤鎮的仕林生物,摸索秸桿出菇——廢菌料養蚯蚓——蚯蚓養鱔魚,多級種植循環養殖模式,提高了經濟效益,每畝增收3萬元。
湘北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利用廢棄菌料作為生物有機肥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節約了蔬菜種植成本,研制了一套完整的食用菌生產標準體系,對廣大菇農起到了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該合作社在全省率先示范,安裝了湖南省第一臺食用菌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實行秀珍菇工廠化生產信息化,智能化全程管理,促進常德市食用菌生產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高效合理開發利用,實現該市食用菌產業持續、穩定、安全、高效發展。
在常德食用菌產業發展中,變革創新才是產業升級轉型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