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追溯我國研究這種真菌的歷史淵源,我們不得不提一位開創了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中國院士——戴芳瀾。
戴芳瀾,湖北江陵人,著名的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真菌分類學、真菌形態學、真菌遺傳學以及植物病理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建立起以遺傳為中心的真菌分類體系,確立了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研系統;對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開創和奠基的作用。
1919年戴芳瀾回國后,即立志建設與發展中國的植物病理學科,使其既能為中國的農業生產服務,又能把這一學科的水平提高到國際水準。1935年,戴芳瀾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在簡陋的實驗室中,他帶領學生們利用昆明溫暖潮濕的生態條件,開展了多方面的真菌學的研究工作。幾年以后,戴芳瀾、洪章訓的的《云南的鳥巢菌》、裘維藩的《云南的牛肝菌》、《云南的鵝膏菌》和《云南的紅菇菌》等數十篇很有價值的論文研究相繼發表。這些成果凝聚了戴老的心血,體現了他的意志和情操。
1945年,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結束了,第二年,戴芳瀾懷著勝利的喜悅,隨清華大學遷回北平。戰爭之后的北平滿目瘡痍,身為植病系主任和農業研究所所長的戴芳瀾,卻是想要急切的把把教學工作和研究工作盡快地恢復起來。即使在深夜,戴芳瀾仍然伏案疾書,1947年和1948年發表在美國的《法洛(Farlowia)》和《勞德埃(Lloydia)》雜志上的兩篇重要論文都是在這時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