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科研,我相信唯有熱愛所在,才能目標所指,道路所至,”無黨派人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類室主任楊祝良專注真菌研究30余年,榮獲多項成果,推動我國真菌研究和食用菌產業的不斷發展。
“科研重要,科普也很重要”
每當菌子上市,云南人就會開啟“約菌”模式。野生菌雖然鮮美,但部分物種卻頗具毒性,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因此,楊祝良認為,給普通老百姓進行科學普及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楊祝良十分重視云南野生食用菌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查清西南野生食用菌情況,他跑遍了西南山地,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針對毒蘑菇中毒事件,他通過多種途徑普及毒蘑菇識別及中毒預防知識。2022年7月,由他牽頭完成出版了《云南野生菌》一書,為讀者了解和認識云南常見的野生菌提供了一份圖文并茂的讀物。
2017年,楊祝良牽頭編寫“云南常見毒菌(毒蘑菇)”宣傳畫,用于云南廣大地區免費宣傳。在此基礎上,2022年,其團隊根據宣傳畫在云南使用的實際情況,又提出了“云南常見毒菌(毒蘑菇)2022版”,供相關部門和大眾參考。
“科研重要,科普也很重要。大眾需要專業知識,但這必須通過科普途徑去實現。而科研人員則需要花時間花力氣去琢磨,用普通老百姓能夠聽懂的語言去普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楊祝良說。
與此同時,楊祝良還收獲了“蘑菇先生”這一親切的稱呼。在楊祝良眼中,“蘑菇”代表著他的研究領域,“先生”一詞則象征著人們對他知識儲備與工作成果的肯定。
“扎實的野外工作是科研的源泉”
“科研離不開實驗室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但去野外發現新的野生菌,依然是我最大的期盼。沒有一流的野外工作,就沒有一流的科研成果。”楊祝良認為。
1998年,在一次科考活動中,由于高原反應的危險性和痛苦,帶隊隊長建議楊祝良不要參與高山科考,留在當地等待。但是,對真菌多樣性研究而言,在野外考察中采集高質量的標本,對準確認識該區真菌物種多樣性至關重要。沒有扎實的野外工作,科研工作可能會變為無本之木。楊祝良堅持服藥并跟隨隊伍,努力讓身體適應高海拔環境,最終順利采集到了許多珍貴的標本。
經過多年的探索,楊祝良的研究逐步轉向廣泛分布的牛肝菌,他先后安排8名博士生研究牛肝菌,通過“形態”“分子”“生態”等多學科研究,對牛肝菌的“家譜”有了深入認識,相關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專家譽為“里程碑成果”。
“科研人員要勇于面對科學難題,主動利用新技術和新思路去巧妙地解決老難題。”科研人追根究底,堅信水滴石穿,三十多年來,楊祝良從未放棄過自己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科研的初心使命是為經濟社會服務”
研究大型真菌,既有很強的科研價值,又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有些真菌可以人工栽培,有些不能人工栽培。如何充分利用真菌可以人工栽培的特性,為我們的生活服務,是一個值得研究人員深入思考的問題。而對具有商業價值的羊肚菌開展良種選育和種植技術示范推廣,正是楊祝良及其團隊不懈探索的一項重要成果。
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楊祝良團隊選育獲得20余個羊肚菌高產核心種質,解決了羊肚菌栽培產量不穩的問題,提出標準化種植和管理新技術,創造性地提出了“春播夏收”“夏播秋收”和“秋播冬收”等種植新模式,實現了羊肚菌大田四季高效種植。
“百姓通過種植羊肚菌可以逐步走上致富之路。”2018年年底,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羊肚菌種植技術的普及無疑為當地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迄今,楊祝良團隊在全國累計示范種植羊肚菌約2萬余畝,幫助企業和農戶增收達3.5億元。
談及科研的根本目的,楊祝良表示,科研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最終讓老百姓收益。因為熱愛,所以執著,對于未來,“蘑菇先生”楊祝良還將繼續從事菌類研究,“求新求異,哪里有難題,哪里缺乏研究,就應當去哪里挑戰,用研究與實踐填補科學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