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港鎮殊溪村山泉流經處,一排排黑色的大棚,這是陽新益眾循環農業合作社社長劉道興2017年剛建立的蘑菇基地。這里的蘑菇全部采用土培,直接擺放在壘起的土胚上或是插在土坑里。
“這些直接利用山泉邊土地自身的濕度潮氣栽種出來的蘑菇產量比搭架子種植的蘑菇產量都要高,營養價值也更高,拿袖珍菇來說一個菌棒在架子上種植3個月的產量是1斤,如果直接放在土胚上就能達到1.2斤,單個的量看不出來效果,但是幾萬個菌棒甚至幾十萬個菌棒,那效益就非常可觀了。”談起自己的實驗成果,劉道興有著小小的成就感。
2017年9月劉道興回鄉探親之際,看著老鄉拿出來招待客人的蘑菇非常鮮嫩,吃起來還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就萌生了將這種純天然蘑菇推向市場的想法。劉道興將殊溪村山泉流域附近的100畝荒地全部流轉出來,完成了20多畝的菇棚建設。為了學習蘑菇的種植技術,劉道興不僅從外地專門聘請了兩名技術人員,自己還到江西、江蘇、福建等地四處學習菌菇的種植技術。土栽菇是他的得意之作,菇肉質肥厚、口感滑嫩,借用殊溪村天然山泉的滋養更是鮮甜可口,去年冬天一出土就被外地的老板搶購一空。
蘑菇出產最高的時候,一天產量可以達到4000多斤,容納50多人同時務工。只要是貧困戶愿意來菇棚做事,劉道興都全部接收。根據工種的不同以70元-90元/天結算,在菇棚做工的工人基本每個月能有700元左右的收入。
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戶發展蘑菇產業,劉道興以2元一個菌棒的成本價格為殊溪村的貧困戶提供菌棒以及免費提供蘑菇的種植技術,同村的貧困戶劉仲英正是其中的受益者。劉仲英是2017年殊溪村新增的貧困戶,原本也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可是去年8月一場車禍帶走了家里的頂梁柱,只留下劉仲英一個女人、三個兒子還有一個老母親。為了生計,劉仲英只能從土地里尋找出路,卻遠遠不夠家人的開銷。
劉道興建議劉仲英先種植1萬包,成功后再加大培育規模。今年初劉仲英的菇棚蘑菇最高的時候賣出了15元/斤,一下子增收3萬多元。品嘗到成功的劉仲英決定通過貸款,擴大蘑菇的種植規模,為大兒子讀大學多攢點錢。
劉道興所有的技術都先是在自己的基地進行試驗,成功后再向貧困戶傳授,用他自己的話說:“寧可自己吃虧,也不愿意看著貧困戶賠本。”像劉仲英這樣愿意學習蘑菇種植技術的貧困戶,劉道興表示將會一直支持下去,蘑菇基地也將長期以成本價為貧困戶提供菌棒和免費種植技術,由貧困戶負責培育,所收獲的蘑菇由他的蘑菇基地全部以市場價格進行采購統一銷往外地。
談及今后的打算,劉道興計劃在下半年將剩余的菇棚全部搭建出來,正好可以趕上今年冬天的蘑菇旺季。為了以后能種植出反季節的蘑菇,提高蘑菇的銷售價格,劉道興還將殊溪村女媧谷的一個山洞承包了下來,準備在山洞進行種植培育,以填補7-9月的蘑菇產量的空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