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碭山縣充分利用丟棄的果樹枝條將其加工成可以生長木耳、香菇的菌棒,并逐漸摸索出一條“食用菌基地+貧困戶”的碭山脫貧模式。在碭山縣玄廟鎮馬良民族村就成立了一家菌之家家庭農場,帶動當地村民種植木耳,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據了解,該農場成立于2015年,是利用廢舊果樹枝條制作菌棒生產木耳的基地,年產干木耳13萬斤左右。經過3年多的努力探索及實踐,農場成功開發了五種黑木耳栽培模式:立體式大棚吊袋、大棚地栽、露天地栽、林下栽培、庭院種植模式。
2017年3月,菌之家家庭農場在碭山縣農委和玄廟鎮政府的支持下,以主體帶動+產業扶持+集中寄養+保底分紅+自主經營+脫貧致富的“六加模式”幫助貧困戶脫貧,在馬良村挑選48戶建檔扶貧戶,每戶分1000個菌棒,采取集中寄養的方式,將菌棒寄養在農場,平日的管理養護均委托農場負責,每戶可獲1800元的收益分紅,使多年貧困的農戶看到了脫貧希望。
2018年,該農場與玄廟鎮6個村838戶村民簽訂了種植黑木耳117.88萬棒的四方協議,每年每棒可為帶動貧困戶保底分紅0.4元,每年貧困戶合計分紅47.152萬元,并連續分紅3年。3年后歸還政府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資金給貧困戶。
另外,該農場在貧困戶推廣庭院種植模式,讓貧困戶自主脫貧,目前已在玄廟鎮部分貧困戶家中實施。貧困戶將菌棒直接擺在庭院內外,用澆花的花灑早晚各澆一次水即可,以40平方米為例,每平方22棒計880棒,每棒凈利潤2.55元,一年收入達4488元。農場對貧困戶種植的木耳保底回收,使更多的貧困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