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崇明建設鎮菇林源菌業專業合作社里,智能化的機器設備將農作物秸桿、麩皮、木屑三種材料組合加工成一個個菌包,包裝好的菌包經過高溫滅菌、冷卻等工序后被輸送到恒溫無菌車間,技術人員再將液體菌種注入菌包。據了解,經過約40天的培養,這些菌包將成為珍稀食用菌——大球蓋菇的“食物”和養料來源。
“秸稈處理向來是個難題,我們把秸稈處理后‘喂’給食用菌,不只利用好了秸稈,還解決了食用菌的栽培問題。”合作社經營者李青恩說。
近年來,建設鎮探索利用秸稈輔助多種食用菌栽培和種植,實現了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雙贏。去年,菇林源菌業專業合作社在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市林業總站和建設鎮等多方支持下,利用3200多噸稻秸稈種植了170多畝大球蓋菇,種植一畝大球蓋菇平均需要消耗18噸左右秸稈。接下來,合作社將擴大種植面積,計劃利用秸稈種植1000畝大球蓋菇。“新引進的菌包生產線,培養能力是日產1萬包、2萬斤左右,可大幅提升食用菌種植的現代化水平。”李青恩說。
建設鎮農業綜合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大球蓋菇生長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分解秸稈能力,把秸稈分解之后經過菌絲發菌,還可以將秸稈變成有機肥,用于還田能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纖維含量。截至去年年底,建設鎮內合作社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總面積已達500余畝,其中包括100多個林下食用菌栽培大棚。
目前,建設鎮不斷延長食用菌栽培產業鏈,比如正在建立完善2000平方米食用菌菌種生產線,建成后年產菌種可達100萬株,能滿足3000畝以上的用菌栽培需求。此外,鎮里還引進秸稈收集機械,目前已引進和購置牽引式圓捆機8臺,聯合收割打捆機2臺等,年服務面積可達8萬畝。同時,鎮里正在大力推廣大田種植食用菌,計劃在鎮域范圍內及周邊鄉鎮推廣食用菌套種“綠肥+水稻”種植茬口模式2000畝,進一步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